崇祯十六年十月初六,这一天潼关的上空乌云密布,西北的烈风吹在孙传庭的脸上。从城墙上往远处观望,只见李自成的军队密密麻麻地从远处而来,这让已经在南阳之战大败的孙传庭心中生出前所未有的恐惧之感,这种恐惧似乎在告诉他,此地不宜久留,否则性命难保。面对李自成大军将至,孙传庭的手下部将高杰建言放弃潼关,退守西安。孙传庭听后大声呵斥:区区四万人怎么可能守得住西安,你想回西安无非是军中将士的家眷,大都在西安。如今能守住潼关,则西安无忧,一旦潼关失守,西安必失,你忘记了哥舒翰的下场吗?话音还没有落,孙传庭就接到了朝廷的旨意,崇祯皇帝要求他出关剿贼,不要畏首畏尾。
外有强敌逼近,内有皇帝逼战,孙传庭自己不禁感叹一声:难道我也要走当年哥舒翰的老路,和他一样受辱吗?
当年安禄山的叛军围攻潼关,唐大将哥舒翰知道叛兵来势汹汹,且都是北方长期和契丹作战的野战骑兵,如果出关硬拼的话,必死无疑。只能依靠高墙厚壁坚守,以待援兵,方有出路。然而,对于前线不明了的唐玄宗硬是下了几道旨意要哥舒翰出战,否则就和他的前任高仙芝一样的下场。哥舒翰被逼无奈,出关之前大哭。果然,此战唐军全军覆没,哥舒翰被压到安禄山面前,受尽屈辱。
然而,也就在这一天,李自成将拾到的孙传庭大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欺骗潼关的军队从正面开门,而李自成的另外一支军队从山崖出关后夹攻。面对李自成起义军的前后夹击,孙传庭的明军已经彻底丧失战斗的意志,面对如山倒一般地撤下来的明军,孙传庭只能叹了一口气对监军副使乔迁高说“兵败如此,如果被流贼抓住免不了要遭受侮辱,你我死战到底吧”。说着就带着自己的亲卫军,跃马挥刀冲入敌军。
过了几日,孙传庭的部下张文耀疾驰回到西安。张文耀心里很清楚,孙传庭死,朝廷已经没有力量对付李自成了,西安已经朝不保夕。他这次回来,是要将孙传庭一家老小,全部带走。然而,在知道孙传庭战死的消息后,张氏却一点都不吃惊。原来在此次出征之的前夜,孙传庭就问过她,此战如果自己殉国,你该怎么办?张氏的回答很干脆“丈夫报国耳,毋忧我”。战事焦灼,自己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到夫君的家信,看到张文耀进来,张氏心里已经明了。在得知潼关一战孙传庭殉国后,张氏就带着孙传庭的三妾二女投井而亡。明末乱世,一旦失去了丈夫的庇护,女性的下场不言而喻。张氏投井后五个月,大明皇帝也在煤山自尽,明亡。
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孙传庭的尸体,因此在民间甚至当时的朝廷,都对孙传庭的死有着很多的说法。比如像《明季北略》就说明军覆没之后,孙传庭就走了。这个走,明显有离开军队独自逃生的意思,而当时朝廷接收到的战报,也说的是“潼关失守,孙传庭不知下落”。《国榷》却记载,在当时有人说孙传庭在战败后,就去了五台山出家为僧,也有的说孙传庭出潼关去了漠北。但是这些说法在现在历史学界几乎都被否认,通过几代历史学者的考证,确信孙传庭的确是战死在潼关,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张氏在率领家中所有女眷投井之前,将孙传庭的幼子世宁交给了乳母杨氏一家。明朝灭亡之后,孙传庭的长子世瑞在其父亲好友的资助下,历经艰辛地来到西安,将张氏以及殉节的家人从井中捞出。随后,将张氏与父亲的衣冠合葬在秦。又来到乳母杨家,将弟弟世宁接回老家。到了清康熙年,孙传庭幼子世宁考取举人,任浙江会稽县县令,后代子孙兴旺。清朝顺治二年,孙传庭长子,将孙传庭的衣冠冢移到代县,也算魂归故里,入土为安。如今孙传庭的衣冠冢还在那里,只不过已经残败不堪,无法辨认。
孙传庭的悲壮,让人感慨,孙传庭一家的忠义,让人敬佩。清朝也不得不承认“传庭死而明亡矣”,由此可见,就连清朝的统治者也看出来,孙传庭是明朝最后的能战之将,而这个最后长城倒塌之后,明朝也随之而亡。然而,有时候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多东西是说不清的,孙传庭战死之后,反而是让他为之用命来效忠的大明皇帝崇祯,给了他最大恶意上的诽谤。就因为没有找到孙传庭的尸体,他就听信了流言蜚语,怀疑孙传庭逃命而去,没有以身殉国,就此对孙传庭的事迹不予表彰,不开追悼会,不发慰问金,甚至连提都没提。
可叹尽心尽力保大明的孙传庭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一个下场,让人唏嘘心寒。更加讽刺的是,同样也是没有找到尸体的洪承畴,投降了满清,但是崇祯皇帝却为他亲临祭坛祭拜发丧,还给予家属慰问。
清乾隆四十一年,乾隆为了以正视听,树立忠君爱国的价值观。特意的对前朝以身殉国的名臣予以表彰,孙传庭也在被表彰的名单之中,被追为“忠靖”。从此,孙传庭也被世人尊称为“孙忠靖公”。在反观明朝最后一代君主崇祯,人鬼不分,是非不明,的的确确是一个亡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