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役无休民不聊生秦始皇不死也救不了秦

北京治疗白癜风选择哪家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8_1.html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94,《秦汉史话》连载04,欢迎收看。

01、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

秦从商鞅变法以来,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秦王朝的建立,又进一步为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秦朝“使黔首自实田”,即命令拥有土地的平民向官府自报占有田亩的数量,由官府加以核实。实际上,这是国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权,并作为征收赋税的根据。

那时候,土地占有形态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情况如下:

国有土地。这是由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的土地,包括苑囿园池、山林河泽、可耕农田、无主荒地等。秦朝设立专门机构少府,管理这些国有土地。其中,如苑囿园池所占的土地,数量相当可观,主要分布在京畿附近。后来刘邦还定三秦,曾改秦朝苑囿园池为民田,仅关中就有许多处。

秦王朝所掌握的国有土地,由于实行军功赏田制,其中一部分被用于赏赐有功之臣,因而转化为私有土地。有一些国有土地则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并使用一种称为“隶臣”的官方奴隶耕种。秦简《仓律》对农忙季节从事农业生产的隶臣,还具体规定了每月可增加半石的口粮。此外,还有一部分国有土地,由官府授予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必须交纳田租及刍稿之税。在秦朝,这种国有土地仅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形式。

地主私有土地。秦朝地主阶级的构成,可分为官僚地主、豪族地主、一般地主等。

官僚地主,包括有军功的官吏、宗室贵族等。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实行依军功赏赐田宅的制度,一些有军功或事功的官员,分别得到了数量不等的土地赏赐。直到秦朝建立前夕,王翦率师攻楚,还“请田宅为子孙业”,表明国家赏赐的田宅,可以转化为子孙的产业,即承认赐田为私有。秦统一后,这些拥有大量土地,又有政治权力的有功之臣,便形成官僚地主。他们是新兴地主阶级中的重要阶层。

豪族地主,指六国的强宗豪家,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把持地方的豪户大族,经济上有相当的实力;有的是六国贵族及其后裔,在各地仍保持一定的势力。秦王朝建立之后,迁徙12万户豪富于咸阳,其中不少是大豪族地主。

一般地主,指工商业地主,或从自耕农发展而来的中、小地主。战国时期,因经营商业、手工业而致富的现象非常普遍。那些富有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将大量货币财富用于土地买卖,形成一批工商业地主。

还有一些中、小地主,是由少数自耕农发家转变而来的。一般地主虽然不是权势之家,但是他们往往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寻求政治上的发展。

上述各类封建地主以“见税什五”的地租,对贫苦农民进行剥削。他们还大肆进行土地兼并,以至秦朝的“富者田连阡陌”,形成“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的局面,反映秦朝继战国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除了超经济的原因之外,土地买卖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杠杆。

自耕农占有的土地。自耕农是独立的劳动者,一般都拥有一小块土地。他们是农民中的主要成分,担负着封建国家繁重的徭役。秦国自耕农最多。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实行每户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征收赋税的政策,因此造就了大批的自耕农。后来,秦招徕大量三晋之民,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宅,又出现一批自耕农。

秦王朝建立后,推行“上农除末”的政策,迁徙大量居民开发新徙地区,先后迁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南)、丽邑(今陕西临潼东北)、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带)达十几万户。这些被迁的居民便成为新迁地的自耕农。其结果不是农民得利,而是使封建地主所有制得以巩固。

秦朝自耕农多如汪洋大海,但地位极不稳定,少数人可能上升为中小地主,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甚至破产变为佃农或雇农。

总之,秦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使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这就意味着自耕农所占有的小块土地既可以买卖又可以转让,封建地主凭借政治权势或者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它既把自耕农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奴役的对象,又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迅速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02、赋税与徭役

秦朝的赋役,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田租,即田赋。这是对土地所有者征收的土地税,一般按所拥有土地的数量征收。《汉书·食货志》称,秦统一全国后,实行“收泰半之赋”的税额,即相当收获物的一半以上。除了征收谷物之外,每顷土地还要缴刍(饲草)三石,稿(禾杆)二石。刍稿之类的征收,是属于田租的附加税。

第二,口赋,指人头税。它是按人口数征收的赋税,大约每年年底八月(秦以十月为岁首),官府即登记户籍名册,以便进行征收。《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称,秦朝征戍不止,“头会箕敛,以供军费”。所谓头会箕敛,即按人头课取,以簸箕敛之。这里指的就是征收钱币的人头税。

第三,徭役。秦朝以徭役繁重著称,据《汉书·食货志》载,主要的徭役有更卒、正卒和屯戍等。农民每年必须为郡县服劳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成年男子一生要服兵役一年,称为正卒。还要戍边一年,称为屯戍。其实农民负担的徭役,远不止上述各种,一些临时性的征调,则不作为徭役计算。如秦末农民战争爆发,李斯等人认为,“戍漕转作事苦”,是农民反秦的原因之一。可见农民所承担的徭役,至少还有漕、转、作、事等繁重的苦役。这些苦役包括转输粮草,运送军需,兴建土木工程,以及杂徭役差等。

秦朝徭役繁重,还表现在应役年限长。根据秦制,男子17岁就开始承担徭役等义务,至60岁为免老年龄,方可免除徭役。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农民必须随时听候征调,不应役或延误期限者,都要受到惩罚。如果屯戍失期,甚至要被处死。

03、赋役无休民不聊生

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不顾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广大人民对于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迫切要求,继续以无休止的徭戍役使人民,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而使秦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早在兼并六国时,每当秦军攻灭一国,秦始皇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并在咸阳北阪上大兴土木,仿照各国宫殿的式样修建。当时在渭水北岸,从雍门以东,直至泾水、渭水一带,建成无数的宫殿。全国统一后,秦始皇对咸阳宫加以扩建,在渭水南岸修建信宫,形成渭水南北宫观殿屋星罗棋布、遥遥相对,复道甬道纵横交错、绵连不断的景象。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一座规模更加宏伟的朝宫,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又破土动工了。这就是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的阿房宫。

阿房宫又名阿城,是朝宫的前殿,因作宫于阿房,故名。故址在今西安三桥镇南阿房村及古城村一带。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庭中能容纳上万人,下面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

据司马迁记述,当时“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这就形成以咸阳为中心,遍及渭水南北,函谷关内外的宫殿群。

秦始皇广治宫室,耗费无数,后果只能是劳民伤财。

秦始皇不仅生前穷奢极欲,还要为死后安排豪华的享受。他在即位之初,开始预建陵墓,即骊山墓。据载陵墓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墓内修筑宫观殿宇,陈设各种奇器珍宝。经考古调查及发掘,现陵墓陵丘高43米,基身设有内外两城,内城周长多米,外城周长近米。

在陵东侧发掘出三个兵马俑从葬坑,总面积为两万多平方米,出土陶俑及陶马约六千余件,形状与真人真马相仿。兵马俑坑的布置,是按军阵场面排列的,体现了当年煊赫的军威。

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征用刑徒70余万人,并从巴蜀、荆楚等地调运各种建筑材料,途中转输十分艰难。

秦朝长期用兵,戍役也十分繁重。其中对匈奴的战争,动用了30万兵力,延续十余年之久;对百越的战争,用了50万兵力,前后延续七八年,后来又再补给兵源。

这些旷日持久的战争,广大人民不仅要负担兵役,还要承担转输的力役,甚至妇女也属征调之列。其结果造成重大牺牲,死伤不计其数。此外,筑长城、开灵渠、修驰道、直道等,所动用的劳力,更是无法计算。

秦朝徭戍之繁重,朝野众口一词。秦末起义的农民发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呼声,正是农民不堪忍受繁重徭戍奴役的具体表现,连秦朝统治集团中的李斯等人,也认为徭戍繁重是农民反秦的主要原因之一。

秦朝繁重的徭戍,使人民不胜其苦,再加秦的赋敛无度,刑罚严酷,形成人民“罪人半道”的悲惨局面。秦统治集团对于生产力的严重破坏,促成了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人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继韩国贵族张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之后,秦始皇三十六年(前),在东郡(郡治今河南濮阳)的一块陨石上,有人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样,秦始皇派御史追查无结果,竟下令诛杀当地居民。

这年的秋天,在华阴平舒(今陕西华阴),又有人拦住秦朝的使者,咒骂“今年祖龙(指秦始皇)死!”这些公开的反秦活动。有的是六国旧贵族对秦怀有敌意,表明秦朝社会矛盾的复杂因素。

然而,张良行刺未遂不仅宣告个人冒险举动的破产,也反映六国贵族势力已是强弩之末,未能形成推翻秦统治的社会力量。

04、秦皇未亡天下已乱

与此同时,一种从根本上推翻暴秦统治的斗争,正在各地出现。这种反秦斗争以农民为主体,包括刑徒、奴隶和秦朝的低级官吏。他们逃亡山林湖泽之间,在那里积蓄反秦的力量,或者发动小规模的起义。

如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人彭越,以渔耕为生,活动于巨野泽一带。后来,他率领少年百余人,又收诸侯散卒,组成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在巨野泽发动小规模的起义。

又如六县(今安徽六安县)人英布,因触犯秦律,受到黥刑,被遣送骊山,罚作苦役。那时骊山刑徒数十万人,受着难以忍受的奴役。英布策动一批骊山刑徒逃亡,入江中(今长江下游一带),为群盗。这是刑徒有组织的反秦的起义。

此外,还有刘邦聚众起义。刘邦是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曾为秦朝低级官吏,做过沛县泗水亭长。有一次,刘邦为沛县押送一批刑徒去骊山服役,许多刑徒在途中逃亡。刘邦估计到不了骊山,其余刑徒也将全部逃光。于是,他把所有刑徒通通释放,自己带了十余人逃往芒、砀(今安徽永城县北)山泽之中,在那里积聚反秦的力量。

上述这些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它揭开了秦末农民反秦斗争的序幕,预示着一场反秦风暴即将来临。不久,秦始皇病死巡游途中,更加速了这场反秦风暴的到来。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这位好大喜功的秦朝皇帝,再一次开始他的东巡。随行的有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以及中车府令赵高等人。这年十一月,秦始皇行至云梦(今湖北洪湖及湖南洞庭湖一带),又沿长江东下,经过丹阳(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到达钱塘(今浙江杭州市),然后上会稽山。之后,又北至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南)、之罘(今山东芝罘)。当他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西南)时,就病倒了。

秦始皇病重之时,曾写信给公子扶苏,让他赶回咸阳办理丧事,结果这封书信被赵高扣下。这年七月,秦始皇死在沙丘平台(在今河北广宗)。

05、赵高夺权秦亡不可逆

秦始皇之死,在大臣中引起极大震动,他们各有各的打算。李斯因秦始皇死在外地,生前未立太子,唯恐引起天下大乱,决定秘不发丧。他们将秦始皇的尸体置于车驾中,令百官奏事、送饮食如故,准备回到咸阳再作安排。

官员中以赵高最为忙碌,他正在策划一项与秦朝命运攸关的阴谋。

赵高原来身世卑微,因懂狱法,被任命为中车府令。又做过胡亥的老师,教给他狱律法令。赵高为了篡夺朝政大权,准备改立胡亥为太子。他不仅扣下秦始皇给长子扶苏的书信,竭力怂恿胡亥夺取皇位,而且还以官禄权势为诱饵,对李斯进行威逼利诱。

李斯为保全自己,终于失节妥协。他们合谋假造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假造秦始皇给扶苏的书信,以扶苏和蒙恬将兵屯边十余年无功,扶苏诽谤父皇,蒙恬不加制止的罪名,赐剑逼令扶苏自裁,蒙恬赐死,还命令他们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书信后自杀身亡。蒙恬怀疑其中有诈而不肯死,结果被囚禁在阳周(今陕西绥德西)。接着,赵高又给蒙毅妄加一个罪名,声称蒙毅在秦始皇生前,曾经反对立胡亥为太子,因此将他逮捕入狱,囚禁在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

赵高杀害扶苏,囚蒙氏兄弟之后,立即赶回咸阳。这时,他们才宣布秦始皇的死讯,同时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赵高阴谋得逞,官为郎中令。这是掌管禁中侍卫皇帝的要职,为他进一步篡夺朝政大权作准备。李斯虽然官为原职,但是只能听从赵高的摆布了。

秦王朝经过这次政变,赵高与胡亥篡夺了秦朝最高的权力,加剧了秦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秦王朝的统治日薄西山,已无法摆脱覆亡的命运了。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秦汉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