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起因 http://pf.39.net/bdflx/131204/4302816.html
代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忻州市东北部,南距太原公里,这是一个历史悠久、遗存丰厚文化遗产的古城。
代县古城
在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朝代中,代县的地理位置都是非常重要的。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提倡胡服骑射,后来李牧奉命常驻代县的雁门,防备匈奴。刚开始他采取防守的方式,后来他“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再来骚扰赵国边境。后人在雁门关建立“靖边寺”,以纪念他戍边保民的战功。
代县边靖楼
秦始皇派人在这一带修筑了长城。但是长城并没有挡住外族人的入侵,在东晋南北朝、南宋、元朝时期,代县一度成为少数民族控制的区域,也成为了多民族杂居的地区。
年7月7日,日本人发动卢沟桥事变。
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整个华北陷入全面危机。
8月13日,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为速战速决,日军先后投入30万兵力,动用多架飞机、几十艘军舰,企图通过占领中心城市来迫使中国在3个月之内投降。在日军的疯狂进攻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开始紧密携手、共同抵御外敌。
年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出命令,同意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传统习惯上一律称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
八路军下辖的三个师:
第师由原红军第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5军团和第74师编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下辖第旅、第旅。另有独立团、炮兵营、辎重营、骑兵营和教导队。全师余人。
第师由原红军第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第27军、第28军,独立第1师、独立第3师、赤水警卫营及红军前总直属队之一部编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下辖第旅、旅,另有师直教导团及5个直属营。全师人。
第师由原红军第四方面军的第4军、第31军和陕北红军第29军、第30军组成,陕甘宁独立第1、2、3、4团及红军第15军团骑兵团编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下辖第旅、第旅,另有师直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全师10人。
年8月中下旬开始,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分别举行誓师大会,并先后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对日作战。
年8月29日,经过半个多月的南口战役后,张家口沦陷,日军开始从北边进攻山西。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准备继续南下攻下太原等地方。
代县位于大同和太原之间的重要地带,日军要攻下太原,必须过代县、忻州。
代县县城
一、代县第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太和岭口会谈遗址
太和岭口会谈遗址
年8月底,日军沿着平汉线和平绥线节节推进,对山西形成了夹攻之势。9月7日、9月9日、9月13日、9月20日、9月21日,中共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向前、彭雪枫、南汉宸等赴太和岭口会见阎锡山,多次就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进行会谈。
年9月21日傍晚,周恩来、朱德等由太原乘车,22日上午八、九点钟到达代县太和岭口会见阎锡山,为实行中共中央关于八路军分别开进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等地创建根据地的战略部署,特与阎锡山进行谈判。谈判结果,阎锡山改变了用八路军打正面战的主意,同意八路军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23日,八路军总部向师下达了进行平型关战役的作战命令。
太和岭口会谈遗址位于忻州市代县雁门关乡太和岭口村东黄土崖下。年8月,该遗址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的窑洞属黄土质,洞为二进两间,洞深13米,宽7米。窑洞门开于黄土质土崖底部,土崖高30米,门高2米。窑洞分里间、外间,外间有门可通院子,侧壁通小门可进入里间。外间有石磨1盘,里间有土坑,向外开窗,窗户见方不足1米,进门处吊大油灯1盏。年“七七”事变后,这里因地势险要、隐蔽条件好、交通便利,曾设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行营指挥部,也就是阎锡山的前线指挥部。
二、代县第二个红色旅游景点——雁门关伏击战遗址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位于代县雁门关乡太和岭村西北约米的石墙沟南。遗址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
雁门关
雁门关,山西省北部内长城线上的一个关口,雄峙于北岳恒山西颠,地形险要,控制着由大同通往太原的公路,自古以来就是一处军事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初于绝顶铁裹门处置雁门关,设寨驻兵,以防突厥。传说,因这里山太高,大雁南来北往,只能从此关隘飞过,得名雁门,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城周长1公里,石座墙高7米,洞门三座,东门、西门和小北门。整个关城位置险要,建筑雄伟。
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在代县城西北大约20公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
雁门关
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这首诗的精神在抗日战争中也得到很好的传承。
年10月,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师师长贺龙命令第旅第团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破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
贺龙亲自把第团团长贺炳炎、政治委员廖汉生召到师部,对他们说:“忻口会战正在进行,敌人从大同经雁门关不断往忻口运输弹药、给养,这是日军最主要的一条运输线。但是,他们很嚣张,自以为那一带已经成为他们的后方,没有中国军队,因此警戒疏忽。你们到那里去就是要充分利用日军这个弱点,发动群众,给鬼子来个突然打击,把这条运输线切断。”
年10月17日,部队由老窝村进至离雁门关汽车路不远的王庄、秦庄隐蔽宿营。贺炳炎团长和廖汉生带上各连干部到黑石头沟一段汽车路去看地形,确定伏击部署,并派人预先做破路工作。18日凌晨5时,部队踏着牧羊人走的山间小道向预伏地一雁门关南山脚下的黑石头沟开进。此沟南低北高,沟底尽是山洪冲下的乱石头,汽车路顺沟由南向北而上,南端有一座小石桥。这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
年10月18日至21日,八路军师旅团团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率部在雁门关以南的石墙沟至城上之间伏击日军,共毙伤日军余人,烧毁汽车数十辆,一度切断了日军的交通命脉,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战役。
三、代县第二个红色旅游景点——阳明堡飞机场遗址
阳明堡飞机场遗址
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在山西省代县阳明堡镇西南3公里,滹沱河北畔1公里,距苏龙口(原平管辖)西北4公里,占地多亩,东为泊水,西为下班政村(原平管辖),南为小寨村,北为小茹解村。年(民国24年)为阎锡山所建,设备简陋,四周没有围墙,就地跑道,燃料和弹药贮存在下班政村的庙里。年10月1号,这座机场被日寇侵占,并接收了阎军撤退后的全部军需物资,作为进犯山西,轰炸崞县、原平(当时是镇子)和忻口的临时机场,是忻口战役日寇后方的军事基地之一。
机场里停放着24架飞机(最多有过27架),白天轮番出动到前线狂轰滥炸,晚上停放在这里,机场内驻日军香月师团一个联队多人,还有敌守卫队多人,没有房屋,在地窖宿营。
年10月上旬,日军突破山西省北部国民党军防线,侵占代县、崞县(今属原平)后,继续南犯。国民党军退守忻口(今忻州市北)一带,阻止日军进攻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八路军第师第旅第团奉命在代县、崞县以东地区,执行侧击南犯日军后方的任务。该团进至滹沱河南岸苏龙口、刘家庄地区,发现日军飞机不断由滹沱河北岸的阳明堡前线机场起飞,轰炸忻口国民党军阵地。
八路军师第团陈锡联团长安排3营营长赵崇德担负攻打机场的任务。3营是有名的夜战部队,英勇顽强,能攻善守,被称为“夜老虎”。
年10月19日夜,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协助下,赵崇德带着3营隐蔽地进入代县南阳明堡飞机场,突然发起进攻,经过1小时激战,我军伤亡30余人,其中营长赵崇德英勇牺牲,时年只有23岁。歼灭日军余人,击毁击伤飞机24架,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阳明堡战斗,削弱了日军的空中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忻口会战,而且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用步枪、手榴弹打飞机的成功战例。狠狠地打击了日寇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
夜袭阳明堡战斗,是继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切断日军交通运输线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一时间成为中外媒体的头条新闻,并将团誉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蒋介石不但颁发了嘉奖令,还发了2万元奖金奖励参加阳明堡战斗的部队。刘伯承在接到电报后连声称赞:团首战告捷!打得漂亮!
四、代县第二个红色旅游景点——代县毛主席路居纪念馆
代县毛主席路居纪念馆
山西代县毛主席路居纪念馆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东大街代县政府大院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4月6日下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胡乔木等同志由陕北去河北西柏坡村途中路居这里。在这里,毛主席、周副主席听取了郝德青、苏藜同志关于土改工作的汇报。
五、代县第二个红色旅游景点——代县烈士陵园
代县烈士陵园
在代县老城西门里,有一座代县烈士陵园,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这里在清代是雁平兵备道署衙门,在民国期间为省立第五师范校址。年解放后,改建为烈士陵园。今位于代县县城西大街路北。
代县烈士陵园东西宽39米,南北长米,呈长方形,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正门楹联题书“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东西各一侧门,东侧门额题:“伟大”,西侧门额题“光荣”。门额题书“烈士陵园”。园内正北建烈士塔,塔为二檐一层六角亭,亭内正宗竖六棱柱碑碣一尊,须眉座,攒尖顶。烈士塔上刻有烈士的姓名,周围还有存放一部分烈士骨灰的地方。
这里是为纪念代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烈士纪念园地,被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代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代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统计,代县在八年抗战中先后有1余人参军走上前线,有1余名英雄儿女捐躯疆场。烈士和人民的鲜血染红了代县大地,他们英雄的业绩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敢于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威武不屈、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在代县抗日战争史上,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现在的高凡村、方昌村、双徐村就是以抗日英雄的名和姓命名的村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