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m.39.net/disease/a_6090526.html
我们经常听说孔子周游列国,感觉他老人家走了很多地方;秦始皇统一六国,感觉地大物博;那么,战国七雄放现在是我国的哪些地方喃?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齐国:(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齐国国都是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始封君为太公望(姜子牙),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公元前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
公元前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齐为田齐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太公三传至其孙威王时,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齐国遂变得强大。前年,齐国大败魏国于桂陵。前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年,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
前年,秦王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楚(楚国大致为现在现在的长江流域,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楚国国都在今天的荆州,后迫于秦,迁陈和寿春)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据《清华简·楚居》记载,楚人立国之初,在鄀国盗牛祭祀一事,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
楚民族是一个崇火尚赤的民族,因此楚人有着浓重的太阳崇拜情结,他们把自己的始祖神多归于太阳神。《史记·楚世家》云:"楚之祖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楚先民以凤为图腾。在楚先民的眼里,凤是一种神鸟。。屈原《远游》:"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
楚自从春秋时期设置令尹之官,令尹就"执一国之柄"。"在上位,以率万民"。历春秋至战国,令尹对内执国事、对外主战争,总揽大权于一身。其权势经久不衰。战国时期,楚国的公子执政,逐渐衰落,而以昭、屈、景三大家族为主干的世族执政却发展起来。战国时期,楚国组成了以昭、屈、景三大族为主干的执政集团。
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威王十一年(前年),楚威王卒,子熊槐立,是为楚怀王。楚怀王在即位后,开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针对主要弊政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却引来楚国贵族一致性的反对。日久,难以抵挡反对声浪的楚怀王遂意兴阑珊,变法终告失败。
楚怀王十七年(前年),楚、秦间的大战全面展开,秦大胜,斩首八万。又攻楚之汉中,取地六百里,仿楚制,亦设置汉中郡。楚怀王十八年(前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国无力还击。楚怀王三十年(前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前年,楚考烈王继位,任用春申君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一度复兴。但前年,春申君组织东方国家最后一次合纵,但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再次迁都至更东面的寿春。前年,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门客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楚国国力更加一蹶不振。
前年,秦军大败楚军,俘虏楚君负刍。项燕扶持的熊启也很快被俘杀,楚国灭亡。
赵国(极盛时期版图跨越了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四个省区以及河南、山东两省的部分地区,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
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国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赏赵城(今山西洪洞)。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
前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国都几经变迁,公元前年,赵简子定都晋阳(今太原),公元前年,赵襄子迁都邢(今邢台),公元前年,赵献侯迁都中牟(今鹤壁),公元前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今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公元前年,赵国在邢地建檀台,修信宫,邢地成了赵国的别都,称信都。
至赵武灵王时,武灵王时期由于受到与中山之战失败的耻辱,信宫(今邢台)大朝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缚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请参看赵灭中山之战。),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代(今河北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廉颇在赵国之败后,被赵王重新任用相国并封为信平君,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其后因事逃奔魏,后转至楚为将,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在寿春抑郁而终,临死思报赵国。
前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前年曾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会战秦军,战败后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前年秦军灭代,俘虏赵嘉,赵国亡。而秦终于在灭赵之后已无国可抗秦,遂统一中原。
魏国(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的魏国又被称为梁国)
公元前年,晋阳之战发生,魏桓子、韩康子本为智伯一方,却又倒戈,与赵氏共灭智伯,并瓜分其所有领地,从此晋国赵、魏、韩三卿独霸。魏、韩、赵战胜智氏,并三分其地,至此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实亡。公元前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公元前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魏国的始祖是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纣之后,姬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氏。毕国亡国后,毕公高之后毕万入晋。事晋献公,以功封于魏地,是为魏氏之祖。其后世为晋卿。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特别是文侯时期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不断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为后来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公元前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史影院局渗称逢泽之会。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信陵君通过窃符救赵,合纵攻秦获得了巨大的威望,魏王担心他会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将其罢免。据司马迁的《史记》中《信陵君窃符救赵》记载,信陵君窃符救赵后,让魏将领带着兵符回魏国,因怕魏王降罪于他,所以带着门客留在赵国。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公元前年,麃公将卒攻打魏长城以内的卷,斩首三万,公元前年,蒙骜攻打魏国畼,次年拔,公元前年,魏安厘王、信陵君死,魏景愍王继位,公元前年,蒙骜乘机攻魏,取酸枣、长平、燕、虚等二十城,置东郡,公元前年,拔濮阳,卫徙野王,公元前年,攻汲,公元前年,拔魏垣、蒲阳,衍,公元前年,魏国献地予秦,置丽邑公元前年,秦将王贲以水淹之计攻破大梁,魏王假投降,魏亡。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
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前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公元前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旧地置颍川郡。
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和利剑,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申不害变法),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
公元前年周武王灭商后,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号唐叔,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因在晋水,后改成晋,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公元前年,韩哀侯灭郑国,并迁都新郑。但由于七国间韩地处诸国包围之中,发展空间小;国土面积又最小。故屡遭其他六国攻伐。至韩昭侯在位时,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使韩国国力大增,十数年间,诸侯无侵者。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在昭侯时的短暂强盛之后,韩国迅速衰落。屡遭列强欺凌。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
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年,秦国大举进攻韩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于在前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燕国(今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辽宁西部一带)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召公奭封在燕地(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但召公奭没有前往燕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长子克管理燕地,自己则留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继续辅佐周王室。召公以下九世无名无谥无年份,燕惠侯以下有谥有年份无名。《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称"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国都城记》认为召公所封的燕地在燕山之野,燕国因燕山而得名。
公元前年(燕惠公六年),燕惠公想要去掉诸大夫而重用自己的心腹宋,大夫共同诛杀宋,燕惠公恐惧,逃奔到齐国。前年(燕惠公十年),齐国的高偃到晋国请求共同攻伐燕国,护送燕惠公回国。晋平公表示赞许,与齐国攻伐燕国,护送燕惠公回国。岂料燕惠公刚回到燕国便死去,燕国拥立新君燕悼公。
公元前年,燕易王称王。公元前年,燕国爆发子之之乱,两年后,齐宣王借平乱之名,派大军灭燕。公元前年,赵武灵王扶持公子职(燕昭王)归国登基,燕国复国。燕昭王广纳贤士,励精图治,任用乐毅合纵攻齐、秦开破东胡朝鲜,盛极一时。
燕昭王去世后,燕国迅速衰落。长平之战后,燕国企图趁火打劫,结果连败于赵国,沦为弱国。公元前年,秦破赵都邯郸,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公元前年,燕王喜联合赵代王嘉抵抗秦军,战败后,率公室卫军逃辽东。公元前年,秦王嬴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秦(今陕西大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一带,都城咸阳)
秦国的国号来自于地名。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年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史称"嬴秦"。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
公元前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骚扰,把都城向东迁到洛邑。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周平王还说:"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山、丰水的土地,秦国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平王与秦襄公立下誓约。襄公在这时才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伯爵国),跟其他诸侯国互通使节,互致聘问献纳之礼。
秦穆公时代秦国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秦穆公很有雄心,穆公娶晋献公之女,为了使强邻晋国与秦交好,先后拥立晋惠公、晋文公来安定晋国的混乱局面。秦穆公本想立晋文公以达到控制晋国的目的,最后晋文公反借秦之力巩固君位、称霸中原。
自秦厉共公之后,到秦出公在位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公元前年左庶长菌改发动政变,杀秦出子及其母,迎秦灵公之子师隰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献公立,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公元前年,秦献公寿终正寝,其子渠梁立,是为秦孝公。
孝公即位之初,对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国人卫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
卫鞅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屡败魏军。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于西方。史记记载:"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显王册封秦君为方伯,正式承认其霸主地位。
公元前年,秦将白起出武关伐楚,次年攻入楚国腹地,陷郢都,楚卒溃败不能战,楚顷襄王乃辟迁于陈丘以避秦军之锋。自此齐、楚俱衰,天下已成秦、赵相争之势。
公元前年,西周公与山东六国相约伐秦,然诸国之军约期不至,事遂寝。秦闻,大怒。命将伐周。周不能敌,西周公乃尽以所领三十六邑三万人献秦,秦受地而归西周公。不久,周赧王崩,周民东亡,秦取九鼎而归,秦帝国立。公元前年,东周公复欲趁丧伐秦,为秦相吕不韦所执归。秦置之于阳人,周亡,凡立国年。
公元前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当时吕不韦为秦相,独擅大权。前年,秦王政年已21岁即将亲政,但此时秦国朝廷中却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吕不韦和嫪毐把持朝政、惑乱后宫。公元前年,秦王政平定嫪毐之乱,次年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吕不韦饮毒酒自杀。秦王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
秦国从公元前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东方六国,从此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期,进入了帝国时代。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其实还有存在一个卫国,卫国之所没有被灭是因为他实在是太弱了,前后两次灭国两次在大国的扶持下复国,最后一次帮助他的是秦国,所以后面一直是秦国的附庸国。直到秦二世时期才正式被灭国。
孔子周游列国(大概就是现在的山东和河南):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回想周朝年,竟有一半时间都是名存实亡,被各个诸侯国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文同书,量同衡”,中国历史进入了大一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