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历史之北路梆子谈

代县是北路梆子发祥地,明末清初由蒲州梆子演变而成,后逐步推行到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对中路梆子口梆子,京梆子河北梆子产生过重大影响。北路梆子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多用背股音,高亢激越。主要板式有慢板(亦称“四股眼”或“头性”)、夹板(亦称“慢二性")、二性、垛板、三性、流水、介板、滚白等。文场原以板胡(领头)、二弦、三弦、四弦四大件为主,后逐步增加二胡、琵琶,提琴等。武场由板鼓、手板、梆子、铙钹、马锣、小锣、铰子、碰盅、狗娃子(小方锣)等组成,鼓板居指挥地位。清代、民国年间,本县剧种一直以北路梆子为主。当时戏班较多,演出频繁。据调查,清末,民国年间在本县活动的戏班有石生义(代县城人)的“上三班”,孟狗英(五台人)戏班,黄三马(繁峙人)戏班,文有(崞县人)戏班,二小眼(姓于,代县高街人)戏班,张继(代县峨口人)的“同乐园”戏班,“同乐园”又分大班、小班两个演出班,樊开虎戏班,贾崇义(贾桂林之父)的“福盛园”戏班,王玉山(艺名水上漂)戏班等。境内多数村庄建有戏台,大村两、三座,集镇七、八座,县城因庙宇繁多,行庄兴盛,戏台多达29座,每月演戏四、五台。当时的戏班属班主私有,服装道具由班主配备,每年冬天与演员订立雇佣合同,合同期为一年,期满后另行商定。服装道具较为简单,每个戏班只有两三个戏箱,乐器多为艺人私备。演员社会地位低下,有“忘八戏子吹鼓手”之说,除少数名演员外,多数生活贫困,睡觉无行李,倒台靠步行。每台演出时间三天或四天。每年正月出台,九月底停演停演期间,很多人无家可归,生活无着,靠预支班主少量资金维持生活。但演员学艺刻苦认真,基本功普遍过硬,许多演员在代县成名。当时戏剧界流传着“学艺在二州五县(代州、忻县及辖县),红火在东西两口,老来在宁武山上喂狗”的说法。上世纪五十年后,本县虽未成立过北路梆子剧团,但本籍著名戏剧表演家贾桂林、著名演员刘振芳分赴忻县地区、雁北地区创办了山西省唯有的两个北路梆子剧团,为继承和发展北剧作出了贡献。北路梆子流行时间较长,名演员较多,现将民国以来主要演员简介如下:金毛有,艺名中解生,本县中解人。生于清光绪年间,民国初年登台演出,名声大振,表演细腻、逼真。在《藏舟》、《捡柴》,《挂画》,《拾玉镯》等剧中扮小生。表现青春少年,文静多情之态,活灵活现。在《黄鹤楼》、《长坂坡》、《游龟山》、《七星庙》、《过山》中扮武生,英武豪俊,奕奕如真。翎子功更有独到之处,被称为文武全才的演员,当年名盛晋北各地。贺福昌,男,艺名福昌生代县古城村人。民国年间著名演员,尤以武功出众。短打戏擅演《鸳鸯楼》、《翠屏山》;架子戏有《长坂坡》、《伐子都》、《战宛城》,也能演穷生戏,扇子戏。《打黄盖》里耍翎子,《下水牢》里要梢子都有绝活。云寿生,代县阳明堡人,民国年间著名演员。擅长苦戏,善耍二音。演文人沦落,穷困不遇戏,如《少华山》、《李彦贵卖水》、《吕蒙正赶斋》表现其潦倒寒苦之状,可谓穷神极态,维妙维肖。刘锡林男,艺名苏村黑,本县苏村人,是个袍带架子皆工的好花脸。身材魁梧,嗓音宽厚宏亮,代州人爱听他的乱弹。戏德高尚,“一台无二戏”是他一贯奉行的格言,好角都愿跟他配戏。他的拿手好戏有《沙陀国》、《芦花荡》、《匕首剑》等。红脸、黑脸,白脸戏都能叫好。安白娃男,艺名十二红,本县东段景村人,民国年间著名演员唱腔宏亮优美,吐字清晰,刻画人物形象逼真,喜怒哀乐无不感人。马金虎,男,本县小观村人。幼时学艺不精,人称“白菜帮”。后奋发苦学,终于唱红,观众送他绰号“十八红”。嗓音扮相身架皆佳。唱功稍逊于“十六红”焦生玉,但自成一家,别具风味;纱帽、马鞭、身套子远胜过“十六红”。拿手好戏有《未央官》、《北天门》等。贾桂林,女,艺名小电灯。民国年年生于大同,幼年来代县学戏演出,定居代城东南街,九岁开始学戏,十岁登台演“帽儿戏”。民国十七年(年)随师父杨三娃搭同乐园戏班,民国二十年(年)正式出师后搭五台县金凤池戏班,演青衣,小旦戏。她生性敏慧,姿容秀丽,清歌妙舞,很快轰动晋北一带。“七七”事变后,不愿为日伪服务,隐姓埋名十八载,退避舞台。年被邀参加山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会演大会,与高玉贵、李月梅等演出《哭殿》,受到田汉及地方党政领导和观众的热烈赞赏。后受命参加忻县专区北路梆子剧团的重建工作,并任副团长。当时已年近四旬,她以坚韧的毅力恢复旧功,学习新艺,很快便驰誉晋蒙。曾两次赴首都演出,二进中南海献艺,一度南下闽沪杭,多次赴内蒙。年完成彩色戏曲片《金水桥》的摄制工作,在影片中扮演银屏公主。她不仅为复兴北路梆子做出贡献,而且在唱腔、表演艺术上继承前人,不断创新现虽年近七旬,但嗓声洪亮,不减当年,仍登台演出。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协会理事,山西文联常委,中国戏剧协会山西分会副主席,北路梆子剧院名誉院长,忻县地区戏曲学校校长。刘振芳,代县西关人,民国七年(年)生。因西关盛产白菜,故艺名白菜旦。从小热爱戏剧,十七岁学艺,投师于赵俊卿(八八旦),一年后便能登台演出。以后相继投师于小蝴蝶、王玉山(艺名水上漂)门下。曾在代县、宁武、大同、左云、晋绥边区的长城剧社、五台、集宁、太原市三团、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等团体演出。从年开始在雁北地区艺校和雁北地区北路梆子剧团任教,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唱腔都很精通。青衣、小旦、刀马旦、老旦、彩旦戏皆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在北路梆子唱腔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十三旦(占鳌)、王玉山和福鱼旦的艺术特点,高亢而含蓄,富有内在力量,独成一派,做派大方,人物刻画细腻,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戏剧知识。翟效安,男,代县翟街人,民国三十五年(年)生,忻县地区北路梆子剧团优秀须生演员,为北路梆子剧种的后起之秀。做派细腻,风格潇洒,尤长翅子功、梢子功。他表演的《寇准背靴》、《朱元璋斩婿》以及和他的妻子张秀莲合演的《拜母探妻》深受观众欢迎。年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评比时获一等演员奖。张秀莲,女,代县翟街人,民国三十四年(年)生,忻县地区北路梆子剧团优秀青衣演员,表演庄重雍容,稳健大方。年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评比时获一等演员奖。郎美莲,年生,忻州市代县人。曾多次在北路子梆子调演中获一等奖,全省振兴北路梆子配角金奖,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获银奖,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承贾桂林、张秀莲,唱腔大气婉转,高亢悠扬。代表剧目有《王宝钏》、《血手印》、《李三娘》、《金水桥》、《四郎探母》等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