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忻州一带梨园概况
刘明山
我于年出生于山西省忻县忻口镇一个梨园世家,父名刘德荣,艺名云遮月。生前在二州五县、察绥地带均有名气,他曾到北京皇宫中演过戏,并受到过慈禧的嘉奖,因此在梨园界颇孚众望。
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在父亲的熏陶教育下,从小对戏剧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十二岁,二弟宝山八岁,便开始向父亲学戏。父亲教我的第一个戏是“武家坡”,教我装王宝钏,教宝山扮平贵。他挑高音唱“平贵打马离西凉”;我唱。“众位大嫂听我讲,武家坡来了捎书男”。弟弟唱得音调清爽润朗,我唱得深沉委婉。父亲评论说:“宝山的嗓音有十成,明山的嗓音有七成”。但他又不断向我们说明“勤能补拙”,“满以招损”的道理,鼓励我们都继续前进。
以后又分别教我们唱《韩琦杀庙》、《桑园会》等戏。不久弓富魁在原平为母亲祝寿,从代县、崞县调了好几班戏去会演。忻县奇村有个大士绅名叫邓汉城,他和弓富魁是儿女亲家。为了向弓母献寿礼,邓汉城便请我父亲去一块会演。我父慨然允诺,并带了我弟兄二人去一起演出,同时也让我们这两个初生的牛犊去经经风雨,见见世面。我们爷儿三露的第一个戏就是《桑园会》,我装白银环,弟扮秋胡,父装秋妈。宝山那时还是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个子小,坐的时候还得大人往椅子上抱,在剧场内外一时传为佳话。
以后我又住了忻县包大黑的跑外台的班子,经常到各村去演《贺后骂殿》、《东宫扫雪》等戏。在包大黑的戏班演了一段戏以后,我又去五台住了王水全的戏班。经常到五台、崞县、阳明堡,峨口、代县城里去演出。我们在代县演出时经常到户家吃派饭,每顿饭不是豆面条,就是金银卷,还有各种五颜六色的小菜,代州人待人和气、热忱,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年正月25日,我父刘德荣从忻县奇村演戏回来以后,由于努伤过重,便不断吐血,一直在家养病。他刚年过不惑,便从戏剧舞台上退了下来,那时与我父齐名的刘小旦、四盏灯、焦小旦等人,也由于年老体衰,在舞台上略显逊色了。而梨园界的后起之秀玉石娃娃、玉石根根、鞑鞑旦等人都表现出“小荷露尖”之象。
年月20日,我父刘德荣年方四十四岁,由于在梨园生涯中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便溘然而逝。我父死后,由于家中生计所追,乃于年10月与二弟宝山告别慈母,离乡背井,远奔张垣,到长胜班里拜我父生前契友王天恩为师,在戏剧生涯中继续进行深造,以继先父的未竟之业。
我从呱呱坠地到十五岁离开家乡来到张垣。在这一段时间内,一直生活在山西忻县。活动于滹沱河两岸,从耳闻目睹当中,对忻县地区的梨团概况。略有所知。兹将记忆所及的人和事,分述于下,以飨读者。
在我幼年时代忻县地区的剧坛上,抛名的有四大红:白灵子红。他是府南人,后到代县落户,因为唱功好,肚里装得戏曲多,具有白灵鸟的特点,故人称白灵子红。
疯子红。善演架子戏,经常在《金沙滩》中扮杨继业,在《出樊城》里装伍子胥。我于十二岁那年六月廿四日在忻县金山铺村和小朋友们一块去看过他演出,他作功细腻,唱腔悲沉爽朗,颇受观众的好评。
麻鹁鹩红。忻县人,有一定的文化,所以对剧情体会较深。我父生前与他交情甚厚,他曾到我家中吃过饭。他擅长于演三国戏,我于十一岁上,三月十八日在忻口镇的大寺庙里,曾亲眼看过他演整本的《失空斩》《即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他作派稳健老练,唱腔清润婉转,把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孔明那种临危不惧,成竹在胸的神情,表现得维妙维肖。他经常与白灵子红对台演唱,共呈两峰对峙,双水分流之妙。
三娃红,府南人,演技亦有炉火纯青之象。此外还有排场红,板头红等都是府南人,演戏的技艺比起上述的四大红来,都略有逊色了。
在清末民初忻县地区的剧坛上,除了著名的四大红以外,还有不少著名的花脸。我记得主要有这些人:
包大黑,铜锤花脸,是著名的袍带黑。他经常在《明公断》里扮包公,在《八义图》中演屠岸贾,在《荒沙岭》中扮比干,把人物性格表演得都十分鲜明。他先后住过忻州城边任斌印的戏班,以后又住了忻县段庄人段伍顺所领的戏班。在班里都是坐头排的台柱子演员。
九百黑,袍带黑,潞安府人,后到忻县住了九斤班主的戏班。这位班主因为刚生下来就膀大臂粗,不同凡胎,最后其家长上秤一称,正好九斤,故起名九斤。他是忻县地区颇有名气的大班主。
九百黑为人说话幽默诙谐,经常爱说这么一句话:“受不受,三百六”,在幽默的情调中暗暗地道出了旧社会艺人心中的苦楚。
冯元黑,山西蒲州人,后到忻县住了戏班。他善演破脸花脸戏,经常在《锁五龙》中扮单通,在《取洛阳》里演马武,在《匕首剑》里饰荆轲,在《淤泥河》中装盖苏文,表演技巧,刻露尽相,唱腔高昂清越,颇为梨园子弟所尊崇。
弓子黑,潞安府人,表演技巧有独特之风,我于光绪末年曾在忻县城、忻口、部落等地看过弓子黑的演出。他经常在《牧虎关》中扮高万,在《赤桑镇》里装包公,在《过巴州》里饰张飞。他除了唱腔好以外,并善于通过脸神、眼神、手势的变化,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在舞台形象中能做到忠奸分明,神形尽相。
在清末民初忻县地区的剧坛上,除了以上所述著名的四大红、四大黑以外,还有四大青衣。我记得主要有:
包和旦,他与我父刘德荣同时驰名于忻县剧坛,他们赚得都是头牌演员的工资,他和我父一年的工资都是吊钱。我在光绪年间七月十五在忻口的奶奶庙里,看他演过《二度梅》和《武家坡》,在《二度梅》中他扮陈杏元,在《武家坡》里他扮王宝钏,唱腔作派都很叫座。
干麦子面。因为人生得面皮微黑,但唱腔作派都很过硬,所以老百姓便给他送了个绰号叫“干麦子面”,意恩是看起来黑而吃起来却有味,明贬而实褒。他是山西府南地带人,后到忻县住了戏班。我于光绪末年四月间曾在忻县泰山庙中,看过他的演出。他在《桑园会》中扮白银环,在《算粮》中饰王宝钏。此外他还演《拾万金》,干麦子面最后死在了山西寿阳县。
焦小旦,唱腔虽好,但道白土音太重,所以工资比我父和包和旦少,一年的工资不到吊钱。他是忻县人,经常演出的戏有《打金枝》、《乾坤带》等,他表演最拿手的戏是《火焰驹》、《牧羊卷》等。他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白面在人做,表演在艺术”,由此可以看到其刻苦钻研艺术的苦心了。
四大青衣中的另一位就是我父刘德荣(另文介绍)。
在清末民初忻州地区的剧坛上,除了唱红唱黑唱青衣的以外,还有许多著名的须生。如:福昌生。原籍山西蒲州,后到代县落户。他善演水浒上的戏,扮武松、石秀都是神情毕肖。他经常演出的戏有《潘金莲》、《十字坡》、《翠屏山》等。他长相是连鬓胡子,四方脸,外相魁梧,气宇不凡。我曾看过他演的《战宛城》。
殿元生,忻县城内人,后到奇村落户。在光绪十七年他与我父刘德荣一同来张家口演唱过。殿元生表演中最拿手的戏是《渔家乐》、《坐窑》、《拾金不昧》、《折桂斧》等。他扮演吕蒙正、陈大官都能做到细腻传神,鞭辟入里。
月亮生,他肚里装的戏多,唱功又好,所以在群众中颇有影响,他经常演出的戏有《五郎出家》,《李彦贵卖水》等。
中解生。原籍代县中解乡金街村,姓金,故艺名叫中解生。其子名炳全、水全,以后都当了吹鼓手。我于宣统年间正月十九日,在忻口曾看过中解生演《五郎出家》,那悲沉哀婉的唱腔,真切感人,声泪俱下的表情,把观众几乎都唱哭了。中解生经常与老两盏灯的徒弟小两盏灯(小名叫西亭)配戏。如在《李彦贵卖水》中,中解生装李彦贵,小两盏灯扮小丫环。中解生通过生动传神的艺术表演,把李彦贵那种公子落难,处境坎坷的心理特点几乎演绝了。
在《双锁山》中,中解生扮高琼宝,小两盏灯扮刘金定。通过战败以后,经土地老儿说情,二人遂结为良缘的剧情,他们都表现出人物委婉细腻的复杂的心理变化。每次演出,均能博得观众的好评。
当时在忻州地区的剧坛上,还有著名的四大花旦。
四盏灯,山西文水人,后到忻县住班。善登跷子,所以在舞台上形象显得十分出众。他经常与殿元生扮演《董红下水》;在《翠屏山》中,我父装潘巧云,殿元生扮石秀,四盏灯扮英儿。群英荟萃,各显神通,在观众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此外四盏灯,还经常在《百花点将》中饰演百花公主,在《烈火旗》中扮双阳公主,在《破洪州》里装穆桂英。他扮相英姿飒爽,唱腔如银铃轻摇,把各种类型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都能表演得形神不凡,令人久久难忘。
白菊花,他长得个头短小,却人才出众,相貌儒雅而又颇有秀气。他在戏剧表演中,花旦、小旦、刀马旦,样样功夫具备。他演《英杰烈》、《凤台关》、《辛安驿》。他在《英杰烈》中装看荣馆的女子,以小旦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中,而在《凤台关》中则又以刀马旦的功夫,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所以人称他是梨园子弟中的多面手。
刘小旦,忻县人,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名演员。他善演穿坎肩的小丫环戏。经常演出的戏有《送灯》、《卖胭脂》、《梵王宫》等。
睡不着,因为他演戏形象感人,表情生动,看了他的戏观众就不想睡觉,故艺名“睡不着”。他原籍山西府南,后到忻县住了班子。
他经常演的戏有《杀狗》、《杀楼》、《红霞关》、《梅绛亵》等。他在《梅绛亵》中扮狐狸精,在《红霞关》中饰红玉娥,在《杀楼》中扮阎惜姣,都有独到的功夫。
此外在戏剧舞台上,当时还活跃着许多著名丑角。如:蛤蟆丑、毛旦丑、满屋里窜等。我于宣统元年五月十三日在忻口老爷庙演谢磨刀雨戏时,曾看过满屋里窜在《红霞关》中演丑丫环。他演丑角语言诙谐,作派风趣,观后令人捧腹。
在旧中国神权统治社会的时代里,山西忻县地区几乎是村村有庙,月月有戏。如正月里马王庙,火神庙、瘟神庙里要唱驱凶化吉的吉祥戏,过二月二,龙抬头,龙王庙里要唱戏;三月三,天齐庙里圣母过蟠桃会,也要唱戏;四月里奶奶庙里要唱求子戏,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要唱谢雨戏,六、七月大雨如麻,要唱谢龙王的戏,八、九月五谷归仓,要唱谢茬戏;十冬腊月,戏班收场,到大地方可以演送孤魂的戏,小地方的戏班,演员都在家练功夫,喊嗓子,准备来年演出。因此演员一年四季都没有清闲之日。
清末民初忻州地区有许多大士绅都喜欢地方戏。如北关的米恩龙、米三丑,奇村的邓汉城;董村的郝树平等人,他们都有功名、有文化,一年四季都包戏班,所以在地面上便形成了“上有好者下必盛焉”的局面,使忻州地区成了有名的北路梆子的戏曲之乡。那时群众中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说:“中路梆子过不了石岭关”。可见北路梆子在忻县地区的势力之大了,所以在清末民初之际,忻州地区戏剧舞台上,能出现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的局面,那绝不是偶然的。
我在九岁上还住过一段内蒙丰镇人白山碌碡所领的戏班。在这个戏班中,我记得也有许多名演员,如高贵山,艺名满天星,是著名的小旦,还有鞑鞑旦、成官黑、小十八红等。他们最爱演的拿手好戏是《九件衣》、《困雪山》《法门寺》等。我21岁时,满天星曾来张家口演唱过,以后,到内蒙兴和县,“演唱《红梅阁》时,由于劳累过度,心力交瘁,而死在了舞台上。”:
年以后,白山碌碡所领的戏班,归了革命前辈续西峰所接管。续西峰以领戏为掩护,实际上是进行革命活动。年五月间,我在崞县同川镇康村演出时,曾见过一次续大人。他身材威武,骑着一匹大白马,后跟四个马队,形象既英俊而又威严,观之令人敬佩。据说有一次剧团在外边演出时,军阀派了军队来抓他,续大人到了戏班的后台,演员们帮他化装成一个老百姓,穿了一双土布家做鞋,混在人群中,机智地逃走了。当时在剧团中代表续大人在里面进行管理的班主,名叫胡炳旺,是山西五台人。胡炳旺经常爱赌博,他是嗜赌成性呢?还是以赌博作掩护,帮助续大人进行革命活动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回忆,由于时隔久远;难免有与事实有不符之处,唯望学者专家与知情人,大力予以斧正。
(谢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