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8643.html
一张来自民国的老照片
这张照片来自民国的哪一年已经无从考证,但随着这座代县城内的边靖楼,我们将思绪引回到了百年之前。照片中的边靖楼上悬挂着“声闻四达”的牌匾,鼓楼的每一层都站满了对着镜头挥舞手臂的人。而在阁楼下则是矗立着一座写有“天朝良弼”的牌楼,城中的百姓则在楼下穿梭往来。
几百年前,明代的诗人来到代州,就留下了“雁门边靖楼,远眺滹沱流。近俯文庙殿,中怀古代州。”的诗句。笔者对这张民国年间留下的照片重新进行了上色,虽然照片拍摄的年代已经离初建时过去了几百年,但这座戍边楼依然显得高大且雄伟。
明清时期周围的百姓中就流传着“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这样一句话,应县木塔的名气自不必说(一张民国照片引发的思考:浅谈山西应县木塔发生坍塌的风险有多大),但包括边靖楼(鼓楼)在内的代州(今代县)城,知晓的人却不是很多。更有人认为这是一座被严重低估的古城,至于这样讲原因,我们将时间移回到多年前的明初年。
属于代州古城的辉煌
明初洪武三年(年),朱元璋旗下北上的军队基本占领了山西全境,但当时残留在代州附近的元军策动了反叛,朝廷派来了大将陆亨进行镇压,战乱被平叛之后,陆亨就四年后的明洪武七年在代州城中建立起了具有警戒,戍守北疆的边靖楼。从边靖楼开始,因战乱损坏严重的代州城池也开始着手重建。经过明清多年的光阴,在城内形成了众多极具历史价值的古迹。
其中,边靖楼,文庙,阿育王塔等古迹在古城中显得尤为珍贵。
边靖楼在最初建造之时规模较小,高10米左右。近百年后成化七年(年)的一场大火使得原来的阁楼当然无存,如今所看到的边靖楼则为当年大火后重建而成的。而“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三块巨匾,更是描绘了其雄姿。
边靖楼牌匾代县文庙建造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年的元末明初战争中毁于战火。明初重建后的代县文庙已经是如今华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文庙建筑群。
阿育王塔的建造时间可以早到多年前的于隋仁寿元年(年),原本是一座木塔,历史上多次改名也多次被毁。如今可以看到的是元朝至元十二年(公元年)所建造的砖塔,能够保留到现在也算是尤为的珍贵。
如今古城的尴尬
如今除当地人以外,提到代县古城,边靖楼,文庙等古迹时,大部分外地的人并不熟悉,也很少有人专程来这座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古城参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周边地区的霓虹效应。提到山西忻州地区的古迹,人们会自然地想到位于代县东南方位上的五台山景区,这里吸引了太多游客的目光,以至于和五台山相比,其它周边地区的显得黯然失色。即使是代县地区,人们更为熟知的也是位于县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关,大部分人只是把这里当作去往雁门关的中转站,而并非目的地。
清末代州地区交通的不便也是制约人们抵达此处的重要原因。首先是火车,虽然代县同样拥有着火车站,但目前来说只有北京与太原两个方向上的列车,全天8辆,其中4辆停站的时间为凌晨或深夜,极大地制约了把火车作为交通工具来此旅行的游客。因此来此的游客大部分为顺路的自驾游客。此为其二。
代县火车时刻表古城缺少完整性的规划。包括古城边靖楼在内的众多古迹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目前只是一个个单独分散于古城的景点,很多较小的景点甚至很难寻找。此外复建古城的规划也是一波三折,目前只有西侧城墙完成了修复,至于后续古城内的相关修复并没有任何计划。这是第三点。
结语
代县古城内可以和应县木塔相提并论的边靖楼能够保存至今已经实属难得,况且拥有着保存十分完整的明代文庙,元代石塔等古迹。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古城规划的完善与高铁站落地后交通的便捷,越来越多的游人可以留意到这座晋北地区活着的古城。
民国地图中的代县地区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