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作为地方剧种,起源于民间舞蹈,经时代演变,后成为劳动人民在田野插秧时哼唱的一种诙谐风趣、富有乡土气息的山歌。随着岁月更迭,每逢乡里赶庙会闹红火时,这种秧歌调又被请在街头进行助兴演出,当时只是一种在街头跑摊子演唱的群众艺术,如同现在风靡的广场舞,当时当地称之为闹“玩艺儿”。久而久之,发展成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耍耍戏”。后沿袭成为地方民间文化习俗。根据目前相关资料考证,在唐朝时,我国南方已经开始流行秧歌。
原平秧歌
那又是什么时候演变成戏曲的?据传在明代万历洪洞大移民中,有一位从江南来到繁峙的移民叫张信,擅长秧歌表演艺术。因了张信的走村串乡传播,繁峙、应县一带很快兴起秧歌。大清道光年间,繁峙移民张信和应县奋地民间艺人张代分别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调和器乐曲牌搜集起来加以改进,并吸取了晋剧、道情、北路梆等剧种的唱腔融合于秧歌之中,又移植了诸如耍孩儿剧种的剧目,再结合自己的说唱艺术,开始设座坊教戏,最后终于将其名正言顺地搬上舞台演出,使秧歌改头换面实现了华丽转身。到大清道光年间,奋地艺人王玫,不懈努力地传承秧歌,名震长城内外,从此秧歌戏跻身大戏行列。到大清咸丰年间时渐趋成熟。后由白马石艺人、王玫亲传弟子赵二宽和赵三宽传入繁峙。在繁代合并时期,许多村、镇都成立了剧社(剧团),演出舞台秧歌,代县习惯称之为大秧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村里能演出像样的戏不容易,相比地方小戏种道情、耍孩儿、二人台,和公社组织的盲人宣传队,秧歌堪称大戏。年,繁峙县正式成立秧歌剧团,排演《夜袭花亭》,吸收了第一批演员,使这个民间草根剧种得到扶植、保护和发展。它的唱腔融合了多种类型的戏曲唱腔曲调,对研究不同时代社会生活风貌及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繁峙秧歌戏
“秧歌”曲调最初传入应县的奋地和白马石一带,又依地名称其为“奋地秧歌”。后来传到繁峙,才有“繁峙秧歌”和代县的“高凡秧歌”。清末民初,是应县、繁峙等地秧歌兴盛时期,在晋北地区形成与北路梆子争雄的局面。繁峙秧歌剧团,饰演的经典剧目有《安瓜》《借冠子》《杀惜》《刘唐下书》《九件衣》《汗衫记》等。曾参加了山西省第二次戏曲观摩演出,荣获集体表演奖。年代县滩上高凡村成立秧歌剧团。剧目有《九件衣》《夜宿花亭》《雷洪磕枷》《三嫌》《打经堂》等,后改唱样板戏。高凡秧歌,当年由繁峙秧歌剧团师傅疤蛮女传授。“文革”结束后,繁峙秧歌再次获得新生,并到代县南山多次传授技艺。繁峙秧歌,大部分演出剧目为古装戏,大约有80多个剧目保留下来,交替演出。繁峙秧歌作为地方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并流传至今。可惜代县高凡秧歌因无人传承,正濒临灭绝。如今健在的老艺人己为数不多。
据不完全统计,忻州秧歌戏的剧目共有86个,其中早期的民间小戏,有的逐渐发展成连本大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如繁峙秧歌《王花卖老》,曾在代县聂营、段村、沱阳、上阳花、高凡、滩上、高泉、鄂石滩等多地轮番上演。
秧歌唱腔结构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其中板腔体有10种基本板式,曲牌体有17种训调,另外还有若干个小调。曲牌体有75个器乐曲牌。高凡秧歌当年唱腔较繁峙秧歌单调,主要在代县滩上公社和八塔公社各村巡回演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停演。高凡秧歌以笛定调,用原生态的唱腔,丑角调戏,以嬉戏逗乐吸引观众,表演接近百姓生活。
作者简介
原雪瑞:山西代县人,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兼高级按摩师,代县政协委员。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多篇被国家、省、市新闻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