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阎锡山“钱鬼子”出身,早年在钱铺当伙计时学会一手好算盘。他精于算计、善于投机,在乱世中成功坐上山西都督的位置,之后又通过搞定与三位强人(袁世凯、段祺瑞、蒋介石)的关系,统治经营山西长达三十八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西土皇帝”。
一
阎锡山,字百川,小名万喜,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生于一八八三年(清光绪九年)农历九月初八。阎母曲月清三十一岁病逝,阎时年六岁,不久阎父继娶陈氏(曲氏之姑表妹),陈不愿抚养阎万喜,阎父就把万喜寄养到外祖父家中,由外祖母曲王氏抚养。
阎父阎子明,继承了上辈传下的一份田产,但他认为仅靠收些田租发不了大财,三十岁时在五台县城开设“吉庆昌”钱铺,吸收存款,出放高利贷,并做银两与制钱之间的买进卖出的投机生意。阎子明粗通文墨,为人精明、头脑灵活,善于投机取巧、买空卖空,因此把这小钱庄经营得十分兴旺。
阎万喜八岁时,和他的几个表兄弟一同进入私塾读书。学习《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阎开始读书时非常用功,深得老师喜爱,后来渐渐变得淘气玩皮,时常惹是生非和别人打架,给外祖父家添了不少麻烦。十五岁那年,阎父把他领回去,到开设在县城的“吉庆昌”钱铺里当了一名小伙计,叫他好好学习生意。
阎学生意十分用心,算盘打得精熟,也很会应付人,颇得一般人的好评。十六岁时,经阎父之命,凭媒妁之言,娶了五台县大建安村大户人家之女徐竹青结婚,小两口十分恩爱。
二
一九〇〇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各地的商业直接间接都受了不少的损失。阎家的钱铺虽在偏僻的五台县,也受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又由于所发钱票过多,发生挤兑,银根越来越紧,阎子明卖了些田地拆东补西也无济于事,欠下一屁股的债。“吉庆昌”因此倒闭。
为了躲债,阎父带着儿子万喜背井离乡,辗转流落到了太原。有一天父子俩在街上闲逛,无意中看到了巡抚衙门创设武备学堂招生的告示。因是官费,阎父便鼓励阎万喜去投考这个武备学堂,阎万喜也很愿意,但自思百分之八十考不取,因为洋学堂的课程自己根本没学过,有的甚至是连听都没听人说过,这如何考?父子俩回到所住的小店商量了半宿,最后议定找人当“枪手”的办法。
阎父便想起了当时在山西大学堂读书的赵廉佑。赵是代县人,在阎父做生意时曾与赵家有过往来,和赵廉佑见过两次面,这次在落难中想起了他,为了儿子的前途,只好硬着头皮去求他。于是第二天买了些点心,父子俩就到山西大学堂拜会赵廉佑。赵廉佑因情面难却,就答应了替万喜当“枪手,到时顶名下场。
这天晚上心情愉快的阎父想到,儿子要考武备学堂,将来是个带兵的官,怎么还能叫万喜呢,应当起个响亮的大号。于是想了半天,只因胸墨太浅,想不出一个名堂来。第二天就跑到一家粗通周易会批八字的算命馆。算命先生推算了一番万喜的生辰八字,断定这次应考一定得中。并经斟酌再三,给万喜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锡山”,从此这个阎万喜,就叫阎锡山了。
当时社会上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阎父让其独子当兵,也是一种商业投机行为。
等到发榜那天,阎父子俩前去看榜,阎锡山三字竟名列前茅,被录取了。父子俩自是欢天喜地。阎父在阎锡山进入武备学堂以后不久,五台钱铺的债主逼债挤兑情况也冷了下去,便对儿子叮嘱了一番,回五台收拾那份破家业去了。
三
阎锡山进入武备学堂以后,在一九〇四年(光绪三十年)七月又被官费保送到日本留学,先入振武学校,以后进入陆军士官学校。这期间,孙中山、黄兴所组织的同盟会在日本非常活跃。阎锡山看到这种潮流情势,于一九〇五年十月月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参与制订了中国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中国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
在日本期间,阎锡山还有意识地结交了冈村宁次、板坦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日人。
一九〇九年(宣统元年),留日士官生第六期结业,阎锡山等学成归国。当时清政府规定留学生回国后,一般都先当教练,看看成绩如何,再行补充当队官等职。阎锡山从日本回国后,在北京拜山西督练公所总办姚鸿法的父亲陆军部侍郎姚锡光为老师。姚锡光赏识他少年老成,写信给儿子姚鸿法,大加誉扬。姚鸿法便对阎锡山另眼看待,大为倚重。
阎锡山先把黄国梁推荐给姚,使黄当上了第四十三协第八十五标的标统。黄国梁和阎锡山是山西武备学堂、日本士官学校两度同学,并曾结拜为盟兄弟。这时阎锡山却只担任一个督练官和陆军小学堂的教官。后来八十六标标统夏学津因“交文案”被迫离职,阎锡山自己才当上了八十六标标统。
一九一一年(宣统三作)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东南各地纷纷响应。消息传到西北,山西的革命党人也密谋响应。
当时清军驻山西部队只有一个协(即旅),管两个标(即团)。即新军第四十三协,督练总办兼协统是姚鸿法(北京陆军侍郎姚锡光的儿子),装备较好;下辖两个标,第八十五标统是黄国梁,第八十六标统阎锡山。其余如巡防营、警察队等,都是吃局弄赌专门吓唬老百姓的“瘪货”,没有多少战斗力。
这时山西巡抚已由原任江苏布政使的陆钟琦接替,他听闻到陕西革命的消息后,即与三司和姚鸿法等相计议,并由平阳总兵调马步兵集中待命,他们认为黄国梁所带的第八十五标靠不住,便决定以防止陕西革命军东渡为名,调黄部离省城以防意外。阎锡山所带的八十六标则被认为是可靠的,因此对他疏于防范。
黄国梁接到开拔调防的命令后,本想就地举事,马上在太原动手,但无奈军队只有枪没有子弹(这是清廷防止新军叛乱的一种办法,各新军平时只有枪支不发子弹)。次日黄国梁带着部分部队先行出发,把领械弹给养的部队则派为后续部队。当后续部队把应领的给养械弹领到手后,运到太原城南外,各管带队官见黄国梁尚未赶到,又想事不宜迟,就公推张树帜为指挥官,回兵攻城,打响了山西起义的第一枪。
这天是十月二十九日,新南门很顺利地被攻开了。接着分兵两路,一路打新满城、一路攻向巡抚街门。守城的统领谭振德等闻知兵变,打算镇压,但刚一出门即死于乱枪之下。巡抚陆钟琦机和他的儿了陆光熙亦被起义军枪杀。说起来,陆光熙倒是有些冤枉,他是留日的士官学生,与同盟会革命党人有一定的联系,也是同情革命的,据说此次到山西是为了劝他父亲反清复汉,不料事起突然,也遭杀身之祸。
起义胜利后,虽然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但一切还很纷乱,经过大家计议,一致认为应该推荐一个素有威望的人来维持眼前的这个局面,以安人心。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推选姚鸿法为都督,但把姚找出来后,姚因顾虑他父亲仍在北京任职,如果自己担任了山西都督,岂不把父母送到菜市口刑场去!就婉言谢绝了大家的请求,建议另选贤能,这时有人嚷道,我们起义刚刚儿成,一切善后待理,我看还是大家都集中到谘议局去商量商量,再作选都督的决定为好。
于是起义军官兵们一窝蜂地拥向谘议局,会议室里黑压压地坐满了人。大家对选都督的事嚷起来了。谘议局局长梁善济主张用票选,他拿着一叠红纸出来当作选票。
正在梁善济讲解选举如何是大事,如何是民为邦本的时候,阎锡山的拜把子兄弟张树帜一个箭步跑到台前,把手枪往桌上一拍,并把梁善济挤到一旁,大声地叫嚷说:选都督做么子要票选,我们军人不干这一套,要选就举手好了。他也不等众人表示意见,接着就大声地喊着:“选阎标统做大都督,赞成的举手!”这时阎锡山的部下张培梅等就丁零当啷地把会议室大门一关,随即亮出了手枪,并大喊着说:“选阎锡山做大都督,请大家一齐举手!”这时阎锡山在场的盟兄弟们一齐喊叫起来:“选阎锡山,选阎锡山做都督!”
一些军官当然纷纷举手。至于那些议员绅士老爷们,除了吓得哆嗦打牙说不出话来以外,也只好举起手来说:“选阎标统好,选阎标统好了。”
之后张树织连喊两声全体赞成,张培梅也接着喊了几声全体赞成,就这样阎锡山当选了山西大都督。
四
都督当上了,阎锡山筹划成立“大汉银行”,印发山西通用票;阎的岳父徐一清当了“大汉银行”的总理。军队方面人事安排,感到姚以法这人不好办,必须给个大的头衔,于是他决定给姚一个东路军司令,并把忠于自己的赵戴文任为都督府参谋长,让他随姚东征,率军进驻娘子关。阎对驻在山西各地的清室官史和防营,采取了劝降的办法。这些事情都进行得很顺利。
一天,吃过晚饭后,外边通报说原八十五标三营管带熊国斌求见。
熊国斌进来后,一言未发,掏出手枪就向阎锡山射击,阎---惊就溜到椅子下去了,也正因为他溜到椅了下,枪弹才由头上飞过未能击中。
熊准备再开第二枪时,阎锡山已抄起铜痰孟打了过去,这时阎锡山的卫兵向熊连开了三枪,一枪打在熊的腰部,一枪打在熊的屁股上,另一枪则打在墙上挂的山水屏上。
行刺未成,熊国斌当场被擒。原来他是不赞成革命的,一向主张效忠清室,他见阎锡山当了都督,对他又不提拔,心中更是怀恨,所以想杀死这个起义都督,以建奇功,不料反被阎锡山生擒,扔进石灰池里活活烧死了。
五
山西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清延旋即任命吴禄贞为山西巡抚,命其带兵人晋平乱。但吴禄贞也是革命党,早就计划推倒满清,一直等待时机。他得此机会,就将队伍集中在石家庄一带,邀约阎锡山于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四日在娘子关会晤。
吴禄贞滔滔不绝地述说他的革命计划,主张组织燕晋联军,进军北京,并肯定地说,现在清军大批南下,北京空虚,只要我们队伍一抵北京城下,革命大业就算定了。阎锡山等认为吴的分析很有道理,意见趋于一致,公推吴禄贞为燕晋联军总司令,阎锡山为副司令,山西先拨两营兵给吴禄贞指挥,随后再出一旅为后继军。共组“燕晋联军”,吴禄贞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任副都督兼副总司令。
阎锡山即派兵一营开赴石家庄,与第六镇官兵共同截断京汉铁路,扣留了清政府运往武汉前线的军用物资,阻止袁世凯入京就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并准备挥师北上推翻清廷。袁世凯对此恨之入骨,收买吴禄贞的卫队长将吴禄贞刺死,“燕晋联军”的雄图遂告失败。
吴禄贞死后,清政府改派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并命令曹锟的第三镇第五协由卢永祥指挥,经并陉乏驴岭向娘子关进攻。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卢永祥指挥的清军攻占娘子关。
消息传到太原,阎锅山急得象热锅上的妈蚁,在都督府里转来转去,接连开了两次会议。决定分兵南北,阎锡山率一部北上绥远,曾攻克包头、萨拉齐并向归绥(今呼和浩特)进军;副都督温寿泉率一部南下河东。
六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袁世凯被清室重新起用,任内阁总理大臣。十二月初,“南北议和”开始。次年三月南北和议之后,清廷大军既已离开太原,这时谘议局副议长杜上化派代表来到包头,要阎锡山还省主持大计。
二月十九日,阎锡山由归绥南返,行至忻州,忽然收到袁世凯不许他继续前进(即不承认阎锡山为山西都督)的电令。这一个意外,使阎锡山顿时慌了手脚,只好在忻州暂时住下。阎锡山分析袁世凯手中不仅握有重兵,而且将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整体形势已倾斜到袁世凯的一边。于是一面派人去上海请求孙中山给予支持,一面派人到北京向袁世凯表示诚意,旋经孙中山、黄兴与袁世凯一再电报商榷争论,才把山西列为起义省份,正式委任阀锡山为山西都督。从此,阎锡山正式主管山西。
阎锡山在忻州接到任他为都督的命令后,多日悬在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他高兴地说:“这也是我阎家祖上有德,山西百姓不该遭难;今后我一定把山西治理得好好的,让袁世凯他们看看我的本事。”
七
阎锡山说过他生平只畏惧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袁世凯,因为他知道,如果冒犯了袁,他的山西都督的位置就恐怕坐不稳了。
阎锡山对袁世凯的畏惧是到骨子里的,民国初年,他第一次到北京谒见袁世凯,行三跪九叩的跪拜大礼,匍匐在地,不敢仰视,不知不觉间就汗流浃背,甚至于没有看清袁世凯的面容;当他回到住处别人问他袁世凯是什么样貌,他回答说:“我只看到他的靴子……”
尽管阎锡山对袁世凯五体投地,但袁对于与同盟会有瓜葛的各省都督,都一律看成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当然也包括加入过同盟会员的阎锡山。阎锡山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能够保持他的山西都督(后来改称将军)的位置,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对袁世凯极力逢迎,博得了袁大总统的欢心,另一方面也是段祺瑞对于阎锡山曲予维护,尽量在袁世凯面前帮他讲话的缘故。
段祺瑞为什么会对阎锡山这样帮忙呢?段祺瑞从小站练兵时起,帮助袁世凯办了各种各样的军事学堂,袁世凯当了总统,便委段祺瑞为陆军总长。段祺瑞最感到得意的是,全国督军、师、旅长,半数以上都是他的门生故旧。“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段祺瑞既然好为人师,阎锡山便投其所好,在进京谒见袁世凯的时候,首先具了门生的帖子,拜见段祺瑞,三跪九叩行了拜师大礼。
在和段祺瑞谈话中间,阎锡山一口一个老师,极尽恭维之能事。段祺瑞也为了拉帮结派,巩固自己的势力,便在袁世凯面前力保阎锡山,说阎虽然参加过同盟会,但是绝对靠得住。袁世凯在见了阎锡山之后,称许他“脑后没有反骨”,对阎锡山的戒备便放松了。
袁世凯后来再见阎锡山时还拉起了家长。袁问:“你今年多大啦?”阎锡山说了自己的岁数。袁哈哈大笑说:
“你做都督时才二十六岁,这么年轻,竟能统率大军,独当一面,总算不容易。”
袁沉吟了一下,面色忽变严正,说:“有三句话,你可愿听?”
阎锡山忙跪立正行军礼:“愿受教海。”
袁说,“一不要急着升官,二不要贪钱,三要多读书。”
接着袁又对这三句话解释说:“二十几岁就做到这样高的军职,对一个青年来说,不算好事,因为学问阅历都不够,容易出乱子。钱多不但害身,而且容易丧志。多读书可以增学问,是事业根本。”
阎再立正行军礼:“敬谢总统金石之训!”
袁世凯执政时期,阎锡山奉行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对于军政大事,一概不闻不问。政治上由袁世凯派来的巡按使(即省长)金永炎主持;军事则一古脑交给了黄国梁(时任第十二混成旅旅长),自己似乎是什么事也不做。不仅如此,每逢袁世凯有什么措施,阎锡山总是首先拥护。为了让袁世凯更加放心,阎锡山还把自己的父亲送到北京,名义上说是开心观光,实则是做人质。袁世凯洪宪称帝的时候,阎锡山也是首先劝进的封疆大史之一。因此,袁世凯龙心大悦,给予了一等男的封赠。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袁世凯称帝失败病愤而死,黎元洪以副总统升任大总统,段祺瑞被任命为国务总理。
黎元洪任总统时期,想启用自己的亲信取代阎锡山主政山西军政大权。黎计划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电邀阎锡山到北京商量国家大事,趁阎在北京之际,任用自己的亲信取而代之。此非事被段祺瑞秘密透露给阎,阎从北京迅速潜回山西,黎计划失败。从此,阎恨黎入骨。在府院之争中,阎总是支持段棋瑞。
阎锡山打心眼里看不起黎元洪的:“黎元洪那个神气,望之不似人君,简直是个窝囊废。难怪辛亥革命时,他藏在床底下,人家把他拖出来,硬把个都督加在他头上他还不敢干,深怕犯了灭门大罪呢!”
之于段祺瑞,阎锡山认为“段将军说话负责,是位爱国军人。”
黎元洪垮台后,段祺瑞任命阎锡山为山西省督军兼省长。从此,阎锡山掌握山西军政大权,正式跨入军阀之列。
八
阎锡山作为老牌军闽,惯于投机取巧。北伐军于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七月誓师后,摧枯拉朽,取得一连串的胜利。阎锡山看到这一形势,便悬挂青天白日旗加入北伐,于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六月六日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阎锡山这一次的投机再获成功,一举掌握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两特别市的军政大权,成为雄踞华北的军阀,由“山西王”跃进为“华北王”。
这时候的阎锡山踌躇满志,有了和蒋介石一争高下之心。阎锡山看不起黎元洪,也不大看得起蒋介石,他给部下们说:“中国人我只怕袁世凯。袁世凯那么厉害的人,辛亥革命时期的都督,被他赶的赶,杀的杀,我都应付过去了。蒋介石比袁世凯差多了。这人器量狭小,排除异己,遇事操之过急,终不能成大事。”
但阎锡山先后精心策划的反蒋中原大战和“扩大会议”,均以失败告终。阎先潜回老巢太原,随即逃亡大连,之后奔其家乡五台县河边村,并未回太原。阎锡山向蒋介石表示以后不再过问军事、政治,蒋介石因鞭长莫及,对阎也无可奈何。
溃败后的阎锡山不得不表面上臣服于蒋介石,但心里面终是有一个“疙瘩”。阎锡山之妻徐竹青,大阎六岁,没有生育。几个儿子都是其妾徐兰森所生,叫徐竹青为婆(五台呼母为婆,读作波),叫生母徐兰森为姨姨。阎与蒋中原大战失败,通电下野,去大连期间徐兰森及其孩子们随往。在这期间,其儿子们呼其生母为妈;一年后回到河边原籍,对徐兰森还是不呼姨姨仍呼妈,引起阎妻不满。一次全家围桌吃饭,阎妻对阎说:孩子们最近学得不像样子,居然唤姨姨为妈了,应该加以管教。阎锡山随口说,孩子们想唤甚就唤甚吧。阎妻恨恨地说:“国有国法,家有家法,你不能治家,焉能治国?怨不得蒋介石打得你跑哩。”阎锡山恼羞成怒,当即摔了徐竹青一茶壶,夫妻从此反目。
一九三二年阎锡山出任太原绥靖主任后,蒋介石于此年和次年的农历九月间,先后两次携宋美龄、孔祥熙等访问太原,均曾到河边拜谒阎父,称之为老伯,以示与阎氏有兄弟之谊。蒋第一次到河边时,阎父对蒋说:锡山不肖,望委员长多加管教。蒋连说“哪里,那里”,恭恭敬敬地向阎父行了三个鞠躬礼。
阎锡山并非只是一介武夫,他研究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他理想的未来社会是:“无山不树林,无田不水到;无村不工厂,无乡不职校;无人不劳动,无人不入校;无人不当兵,无人不公道。”他主政山西期间,一直向他的理想社会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