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的和与战
两汉时代,帝国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地区发展。汉朝中央政府基于实力的强弱,或采取和亲政策,或采用军事手段,积极拓展疆域,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控制。在众多的民族中,匈奴与秦、汉王朝的对抗最为激烈,引发的战争竟绵延数百年之久。
匈奴概况
匈奴作为中国北方一支强大的民族,始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匈奴”一名是匈奴对本族人的自称,例如匈奴首领单于曾派遣使者致书汉文帝,书中有“天所立大匈奴单于,敬问皇帝无恙”等语。匈奴政权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军制与政制的结合,是游牧性质的军事政权。
单于是部落联盟的最高首脑,总揽军政及外交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左、右贤王是匈奴政权在地方上的最高长官。因为匈奴尚左,所以左贤王是单于的继承人,经常让太子担任。左、右贤王之下有左、右谷蠡王和左、右大将等,他们既是部族首领,也是军事将领。部族首领之下,又有千长(千骑长)、百长(百骑长)、什长等中下级带兵长官,分领数量不等的骑兵,指挥作战。匈奴最强盛的时候,军队由二十四部族组成,各部族的兵力,多者万人,少者千骑,总计有骑兵30万。这种军事编制使匈奴兵民合一,随时可以举国出征。其对外掠夺和压迫邻近各族,统治被征服地区;对内则保护贵族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秩序。
玉琮·西汉
玉琮是一种古老的礼制性玉器。这件带座玉琮是由一件素面琮改制成的,它实际上是一件容器,其用途与汉代常见的奁盒是一样的。
匈奴的社会生活
匈奴人“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生活。为求得丰盛的水草,匈奴人随着畜群四处迁徙,居无定所。其衣食住行,大多也来自畜牧及相关产品。匈奴人的食物以畜肉、乳浆和奶酪为主。他们以皮、革、裘等为衣,以毡毯为帐幕住处,其他物品,如铠甲等,也多用皮革制成。除畜牧业外,狩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占一席之地;也有一小部分匈奴人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匈奴人这种以游牧业为主的经济,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依赖。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往往畜死人亡。这也决定了匈奴人长期游徙不定,力量时强时弱,部族“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匈奴人在战国中晚期进入铁器时代,掌握冶铁技术,生产铁制工具,冶铁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部门。从出土刀、剑与汉式刀剑相似性来看,匈奴是从中原地区那里接受了铁器文化。匈奴人非常重视与汉人互通关市,交换有无,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
玉猪·西汉
玉猪高5厘米,长13.5厘米,西安市南郊山门口村出土。猪作奔跑状,形态逼真。
根据文献记载,匈奴人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即“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匈奴人流行的乐器是胡笳,诚如《胡笳十八拍》中所言,“胡笳本自出胡中”。匈奴人的艺术,在题材上反映了他们的游牧和狩猎生活,例如出土的匈奴物品中,纹饰多以草原常见的动物为主题图案,或鹿纹,或马型,等等。匈奴人相信死后灵魂不灭。其祭祀天、地、日、月,系自然崇拜,是为了求得天地、祖先、鬼神的护佑,避祸祈福。他们尚“左衽”,多“披发”。一夫多妻的现象在匈奴贵族中很普遍,而收继婚即所谓的“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的习俗也存在。
楼兰古城遗址
楼兰古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大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到年左右,楼兰城似乎在一夜间消失得干干净净,大街小巷迅速被黄沙填塞,西域明珠变成了一座空城。
忍辱负重
秦末之际,群雄逐鹿中原,争斗不已,长城以北的匈奴也出现了王位更替。秦二世元年(前),匈奴头曼单于在狩猎的时候被长子冒顿射死,冒顿自立为单于。他率众东征西伐,灭东胡,驱月氏,降服楼烦等部,控制河西、西域诸国,并占领河套地区,建立了一个东自辽东、西逾葱岭、北达贝加尔湖、南抵长城的强大汗国。汉朝初年,强盛的匈奴不断攻扰汉朝北方郡县,掠夺人口和财物。汉高祖七年(前),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匈奴。当时,刘邦听说冒顿在代谷(今山西代县雁门山北)驻扎,于是先派人侦察匈奴虚实。冒顿单于将精锐士兵隐藏起来,以老弱病残之人和少量牲畜为诱饵。刘邦中计,贸然脱离主力率军前行,结果被匈奴40万精锐骑兵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达7天之久。后来,刘邦听从陈平计策,用重金贿赂冒顿的阏氏(相当于皇后),才得以脱身。经此一役,刘邦认识到还没有实力抗击匈奴,只能忍辱含垢,等待时机。他采用娄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把宗室之女当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馈赠大量的丝织品、酒食给匈奴,并与匈奴互通关市,以减少其侵扰。但和亲政策的作用不大,匈奴仍是不断侵扰,有时烽火警报竟直逼都城长安。
木雕马俑·西汉
首攻匈奴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家国势力的削弱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汉政府能够有余力反击匈奴。武帝即位几年后,认为再也不能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必须以武力对付匈奴,才能一劳永逸地解除北部边患,求得边境的安定。元光二年(前),汉军于马邑附近设下埋伏,企图一举歼灭入侵的匈奴。匈奴人发觉汉军计谋,中途撤退,汉军无功而返。自此,汉朝与匈奴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在汉军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军事将领,如“飞将军”李广、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等等。他们留名青史,广为后人所传颂。
李广骑射画像砖·魏晋
匈奴分裂
在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结束后,汉武帝调整国防战略,不再大规模出击,而是在保持军事压力的态势下,采取稳守边塞、和战结合的方针。随着部族的衰落,匈奴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争夺单于之位内讧不断,相互厮杀。西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匈奴终于分裂。匈奴分裂之后,在呼韩邪单于的率领下,部分匈奴部落归附汉朝,向南迁徙至长城一带,汉政府对之优待有加。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单于蒲奴命令手下的日逐王比遣使至渔阳郡请求和亲,企图缓和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是比暗中派人奉匈奴地图到河西太守那里,请求内附。结果事情泄露,比率其所辖的部众四五千人投奔汉朝。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南边八部大人商议,拥立比为单于,遣使至五原塞(今内蒙古境内河套以北),向东汉王朝表示“愿永为藩蔽,御北虏”。
汉廷接受了他的请求。同年冬,比自称单于,匈奴于是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人入塞居住,缓慢内迁,与汉人杂居,逐步向定居和农耕生活过渡。
铜方斗·新莽
新莽始建国元年铜方斗,正立面浮雕朱雀纹,其余三面漆画黍、麦、豆、禾、麻纹。此斗容量与战国时期秦商鞅方升相合,说明自秦统一后,度量衡制曾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燕然勒石匈奴西迁
东汉永元元年(89),大将军窦宪会合南匈奴,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大败北匈奴,北匈奴归降者约20余万人。窦宪出塞余里,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令班固写铭,刻石颂功而返。次年,汉军又击败伊吾地区的匈奴。永元三年(91)派军出居延塞,围击北匈奴单于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终于彻底击溃北匈奴。延续数百年的汉、匈战争至此基本结束。
人文历史大观总结:一部分匈奴人从此西迁,永远的离开了华夏大地。这部分匈奴人在亚欧大陆上留下了一个至今未解之谜。就是现在欧洲的匈牙利人到底是不是匈奴人的后裔?有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后裔,而有的学者却持反对的意见,认为匈牙利人根本就和匈奴人没有什么关联,是两种不同的民族。这种争论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最终的结果。
不管这部分西迁的匈奴人最后都去了哪里?但是只有一个结局,就是再强的民族,如果自身不是足够强大,没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那只能是被历史无情的抛弃和淘汰。
我是人文历史大观,大家的好朋友,多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