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忻崞代公路

白癜风 http://m.360xh.com/xinwen/kjzh/66644.html

民国时期的忻崞代公路

张斯直 蓉

公路一直是一个地方的交通命脉和经济命脉,从古至今,朝野重视,那么在民国时期,我们晋西北忻崞代之间的这条公路,又是如何呢?且让我们走近当时的历史,不妨去看看。

近读《山西旧志二种》(山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写、中华书局年8月出版)在其中所附的民国时期的《山西省志》第三编“交通运输与邮电”中读到一些,与诸位文友分享。

原来在该编的第二章“各地间的陆路运输”这一章 节“直隶线”中,共有5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太原府(阳曲)忻州段”“忻州、崞县、代州段”“代州、大同段”“大同附近的陆路运输”“大同、怀安段”等,其中的“忻州、崞县、代州段”就对忻崞代那时公路做了记载。

首先说到“里程问题”。文中记载,忻州崞县间为华里,崞县、代州间为60华里。沿途经过的城镇主要有忻口镇、驳罗、原平、阳明堡,具体为:忻州、十里铺、汉庄、二十里铺、泡池村、驳罗、金山铺、忻口镇、小河子、原平、武彦、北贾堡、南阳店、白彪、崞县城、大营村、十里铺、清和堡、阳明堡、代州,以上地方相距忻州分别是10里、15里、20里、25里、30里、35里、45里、55里、80里、85里、95里、里、里、里、里、里、里、里、里。也就是从忻州到代州是华里的路程。至于沿途所见描写,则比较细致,现抄录于此:

沿途情况自忻县北行三十五华里,即至金山铺。这里路程道路平坦。过金山铺后,左右山脉渐次逼近,至忻口,东面来自榆车岭的山脉与西面自陀罗山绵亘而来的山脉把滹沱河夹在当中,形成要害之地。山上设有关口,关楼门宽约四米,长约五米多。滹沱河在此地宽约三十米,水深流急,拍岸奔腾,两岸亦甚狭窄,且到处怪石突兀,车辆无法通过。自忻口折向西北,在平坦的高粱地中行走十华里,即到小河子。该村村北有一条东流的小河。此地距离原平二十五华里,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向东迂回,车马均可通行,另一条直达原平。自原平西北行,经武彦、北贾堡、南阳店、白彪等地,即抵崞县县城。出崞县县城东北行,城北有一无名小河,上架有坚固石桥。途径大营村、十里铺、清和堡和阳明堡。路在此分为两段、北至雁门关,东可至代州。路途大致平坦,宽五至七米,车马可通行。五台山与阴山山脉东西对峙,相距数十华里,走向大致平行。两山间有很多耕地,盛产高粱、马铃薯、麦类等。

从以上记载我们不难看到,从忻州到代州里路程清晰可见,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地方,包括山脉、河流也已叙说清楚,特别是对位于忻州和原平之间的要地忻口,描述的更为详细,而且是用文学的语言,读后让人印象深刻。(原文:至忻口,东面来自榆车岭的山脉与西面自陀罗山绵亘而来的山脉把滹沱河夹在当中,形成要害之地。山上设有关口,关楼门宽约四米,长约五米多。滹沱河在此地宽约三十米,水深流急,拍岸奔腾,两岸亦甚狭窄,且到处怪石突兀,车辆无法通过)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日 在侵华之前,对忻州、原平及代县这一段道路和地形是十分熟悉的。

忻州、原平、代县这段公路,是晋西北主要道路之一,是山西通向京城的必经公路之一。了解这段公路里程及相关情况,对于我们认识忻州、原平、代县古今历史,包括民国历史,无疑会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