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武村曾有傍道吃道的历史

美丽的 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古时,上阳武这条从街心穿过、纵贯全村的官道,成为西接呼和浩特、包头乃至蒙古,抵达俄罗斯,东连忻州、太原甚至江南水乡,以至沿海的交通咽喉要道。比较近点的县城如代县、繁峙、五台、定襄等地的客商也常来常往,成为他们西行的一条必经之路。由于这条交通动脉的巨大作用,使该村成为一个 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

那时上阳武村有大约余人,总户数余户,但养殖骡、马、驴就达余头,户均2头。特别是清乾隆年间的街道两侧,商家鳞次栉比,店铺比肩而立,字号眼花缭乱。这里十分繁华,享誉“小北京”。开蓝炭店的即有四家,名叫万盛昌、吉成功、义和店、天盛店。绸布、棉布、杂货等商铺,客栈、饭店、醋酱坊、皮筋店、面铺、油坊、曲庄、钉掌铺、铁匠铺、铜匠铺、银匠铺、金匠铺、勒鞋铺、木器制造铺、山货庄、编织铺、饧坊、皮革坊、酒坊等,样样俱全,约有80余家。货庄字号有广恒垣、月新昌、德忠玉、韩记货铺、牛记货铺。客栈有寿阳店、巨明店、彦春店、续增店、玄应店、二恒店、登春店、五堂店、河如店、双和店、高高饼铺、拐角饭店、安正铺、七七铺、还宝铺等。其中著名的店铺有三盛公、秦记、瑞和祥、得中玉、广恒垣、林记、得盛店、登春店、七七杂货铺、龙登货铺等。除此而外,在外地经商的有北京贵香楼、桂兰芳;大同庆和昌、广和昌。还有李二狗、王三润、李钱仲、李还堂、李官绪、李陆合、李官玉、王东卫等,在天津、包头、丰镇、呼市、集宁、五寨、应州、朔州、宁武、神池、原平等地的经商人数达上百人。李二狗的儿子还到库伦,今蒙古乌拉巴托经商。当时在上阳武,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各地来的骡马、骆驼络绎不绝,车辆数不胜数,呈现出了一片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灯火通明的繁荣景象。就连小孩子也能到田野外刨几把青草,卖给打尖住宿的客商,可以买几颗香糖或一根麻花。所以上阳武村的老百姓,挣钱容易,花钱不疼。买东西不论贵贱,从不讲价,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凡是来上阳武村做过买卖的人都说:“上阳武村的人老实厚道,好做买卖。”而且上阳武村的人从不欺弱姓外姓,都能和睦相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双和永发货站,有一次,一支拥有多只骆驼得大商队途径上阳武夜宿,入住双永和店。由于店中无法安排,就在大街上卧成一条“长龙”,长度将近一里地。店里雇了一大批人守夜看护,并购买了大量草料喂养。每只骆驼载有四大卷棉布,每卷重约五六十斤,共达六百余卷。次日,双和永老板就把这么多的布全部购进。之后,这些布大多被驻在上阳武的店掌柜接收转销,其余少量运往外地销售。店商老板的经商气魄、能力和上阳武的商贸繁荣可见一斑。由于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使上阳武村形成了一个重要站点。它既是农耕与游牧之间,中原、江南经济区与北方经济区之间,互通有无、互通信息、互利共盈的交汇点,亦是南来北往商客的驿站,更是周边县城商品物资的交流中心。譬如当时除专供老百姓冬季生炉取暖的四家蓝炭店外,还有各种商铺40余家,尤其是北京在此开设的“贵香楼”还经营专供皇帝使用的香蜡。因此,京城和各地的信息及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传送到这里。那时候,上阳武全村“傍道吃道”的有多户余人。在这里,人们起五更、睡半夜。哪怕是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吼叫着,也挡不住他们行程的步伐。赶牲口的吆喝声,偶尔传来一两声驴骡的长叫,车轱辘的碾压声,嘀答嘀答的马蹄声,清脆响亮的骆驼铃铛声,催马扬鞭的响鞭声,充满欢乐的笑语声,荡漾在大街小巷中。街道两旁的店铺从五更开始,一直热闹到夜市三更才散,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商贩、小铺叫卖声,声声不息,时而还伴随着鸡鸣狗叫声,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部交响乐曲。清人钱之青写过《夜行崞西上阳武道中》一首:月夜复雪夜,山程兼水程。不知烟雾里,何处乱流声。策马鸣铃急,披荆照火明。宵征虽跋涉,幽僻亦移情。那时候,上阳武村的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逾千人之多。他们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了一整天,也总该休息一会了。于是,他们捧一杯热茶,品味着辛苦的滋味,算一算一天的收获。听算盘声叭啦叭啦响个不停。有的店铺算不清时,就请村里有名的李宗元先生来帮忙。他用的是心记口算的方法,快捷方便,准确无误。据说先生精通“一掌经”,被人们称为“神脑先生”。“七七事变”后, 子来了,昔日的繁华景象就不见了,繁盛的店铺荡然无存。如今,行走在这块土地上,是否还有人记得它曾经的发达,曾经的辉煌?但历史不会忘记,为我们忠实地记述了当年的风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