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
“在起获炸弹的最后关头,现场只有我一个人,周围的空气仿佛已经凝固,只能感受到心脏在砰砰跳动。”排爆手王一鸣谈起惊心动魄的排爆经历时感慨万千,“当时,让参与排爆的所有民警全部撤离,一旦炸响,就算牺牲,也只是我一个人。”这不是电影里的镜头,而是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这个与“死神掰过手腕”的排爆手叫王一鸣。
王一鸣,毕业于山西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年从警,现为忻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安检排爆大队大队长,三级警长。年10月,他报名参加了北京市公安局特警总队排爆安检培训班,从此,便与这个“特别”的行当结下不解之缘。
为打赢每一场战斗,确保自己和战友平安归来,他自费购置了机械、电子、化学和排爆专业书籍,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实战学。他本人及所带领的团队技战术水平快速提升,叫响三晋,全国有名。
王一鸣家中没什么很贵重的物品,让他视若珍宝的是10年中参加的重大活动安检工作的工作证。这一枚枚五颜六色的工作证,既是对忻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安检排爆能力的认可和肯定,更是王一鸣一生值得骄傲的经历。
革命战争年代,忻州是晋察冀、晋绥两大根据地的中心腹地,著名的忻口战役、夜袭阳明堡机场就发生在这里。在这片曾经弹痕遍地的红色土地上,遗留在地下几十年而未引爆的各种炮弹、航弹、手榴弹,就是对忻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安检排爆大队的巨大考验。
“叮铃铃”,指挥中心“城区购物中心后院发现有爆炸物,需马上处置。”今年4月17日,忻州巡特警支队接到指令后,王一鸣火速带领队员奔赴现场。经现场勘查发现,这枚施工中被铲出来的“铁疙瘩”是枚航空炸弹,这枚炸弹引信完好无损,稍有挤压、碰撞即可爆炸。几名排爆手现场研究确定排除方案后,王一鸣指令其余排爆手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他独自一人展开工作。穿戴着密不透风重70斤的防爆服,王一鸣汗流浃背,精神高度紧张。利用专业工具一番处理后,他抱着65厘米长、直径15厘米的巨型炸弹,踩着凹凸不平的地面一步步向30米处的车辆挪动。任务圆满完成,众人七手八脚帮他脱掉冒着热气的防爆服,王一鸣瘫坐在地上。
近年来,忻州市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创新型田园城市,活化忻州古城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忻州古城建设工地上,安检排爆大队迄今已排除航弹4个、迫击炮弹6个、手榴弹4个,为忻州古城顺利安全改造作出了巨大贡献。
排爆工作既是危险活儿,更是技术活儿,只有满腔热情,没有精湛的业务技能和稳定的心理素质是万万不能的。年12月16日,有大车司机来电报警称:“在代县一处高速口,一片田地里有疑似爆炸物。”王一鸣立即带着战友们迅速赶往代县。到了报警人所指的地方,王一鸣让大家不要靠近,经观望确认不是定时炸弹后,队员才徒步逼近疑似爆炸物,但谁也不敢拿起这个“怪物”。
王一鸣告诉记者,随着科技的发展,爆炸物的引信也是种类繁多并不断翻新。作为一名排爆员,必须努力钻研,了解爆炸装置的起爆原理和组拆技术,不然就可能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前面提到的代县爆炸物就是排爆队员一步步抽丝剥茧,最终全部识别拆解了此爆炸物的一切“机关”,才得以安全排除。年,在偏关县排除的一个爆炸物,就有双重引爆“机关”:首先是一个按钮,只要一按便可爆炸,同时还有一个“机关”,只要爆炸物掉落地上就可爆炸。
王一鸣,征战排爆安保最前沿10年,以挑战“死神”的勇气和精湛的专业技术,将自己淬炼成一把排爆尖刀。多年来,他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5次,累计执行各类安检任务68次、排爆任务31次,排除爆炸物40枚,全部安全高效完成任务。
本报记者赵丽通讯员赫在荣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