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大关隘以及建造的渊源

中国古代构筑有关城等防御设施并有军队常驻守卫的隘口。古籍中也有称其为关、塞、关塞、隘塞的。主要由关城、墩台和沟壕等构成。关城为关隘的主体工程,是指挥和战斗的核心。其防护力较强,筑有高厚的城墙,墙上设有雉堞,沿墙构筑敌台。关城外围挖有护城壕。为增加关隘的防御纵深,有的在关城前沿还建有战斗墩台和壕沟、陷阱等障碍物。

图片源自网络

关隘的构筑主要是根据任务和地形特点,将关城、墩台、沟壕、陷阱等作合理的配置。有的将几座关城沿防御纵深进行重层配置,以加大防御纵深;有的将关城与绵亘的城墙相结合,以加大防御正面。居庸关是明清两代京师西北部的重要门户和交通孔道,其关隘的工程体系主要由在20余千米的狭长山谷中所筑的4座关城组成:在北口筑有岔道城,作为第一道防线,并在城西北山口两侧山地筑有墩台,城外平坦地形上挖了大量呈品字形配置的陷阱;从岔道城向南约2千米,是山势险峻的八达岭,岭口筑有居庸外镇,是关隘的主要防御阵地;再向南约10千米,建有居庸关关城,并驻有重兵防守,是关隘的核心;在山谷的南端建有南口堡城,作为居庸关的最后一道防线,据守它既可阻敌于谷中,也可防敌侧后迂回。由于居庸关地势险要,防御设施布局严密,因而易守难攻,历来有“铁门”之称。

图片源自网络

中国古代很早就重视关隘建设。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纷纷设置关隘。《墨子·号令》篇中强调国君要经常派人巡视并报告边城关隘的守备情况,犒赏“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构筑了许多关隘。在齐建元元年()与北魏的战争中,齐将萧朗也曾率军“依山筑城,断塞关隘”,逼退了北魏军。随着武器的发展,关隘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渐降低,清代以后,关隘已为新的筑城形式所取代,而成为历史的遗迹。

长城八大关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区东部15公里处,于明洪武年间(年)建关设卫,是万里长城的最东端,是一座防御体系完整的城关,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图片源自网络

居庸关:古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为纳款关。唐代设有居庸、蓟门、军都等关。辽以后都称此关为居庸关。此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争夺。年,幽州(今北京)发生兵乱,雄武军节度使张仲武因扼住居庸,断乱军粮草,使乱军陷于困境,得以收复幽州。

图片源自网络

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

图片源自网络

雁门关:又称西陉关。在今山西省代县城西北雁门山腰。与附近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蜚雁出于其间”而得名。关附近峰峦叠嶂,峭壑阴森,异常险要,为历代镇守重地。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所建,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唐会昌二年(年),回纥侵犯唐朝,唐河东节度使刘沔进屯雁门,尔后向大同出击,打退了回纥兵。

图片源自网络

娘子关:古代关名。又称苇泽关。在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晋、冀两省交界处。此关地势险要,两山夹峙,东与井陉相通,为古代太行山重要关口和太原东方的屏障,历为兵戍要地。唐时曾设承天军,宋时设承天塞,明设承天镇。

图片源自网络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关北依天山余脉,南接阿尔金山,为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后所置。前年,汉将赵破奴破车师国,前年,李广利两伐大宛国均由此关出师。

图片源自网络

嘉峪关: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此关南屏祁连山,西北靠嘉峪山,两山夹峙,北大河横贯其间,为古代肃州(今甘肃省洒泉市)西北门户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明正德年间,即倚此关抵御吐鲁番东侵。

图片源自网络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

图片源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