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二〇二〇年深秋的一天,阴云远去的雁门关外人们已明显地感受到了初寒的问候。在山西省山阴县新广武明长城猴儿岭段,正在进行旅游步道铺筑作业的工人们,在深远而险峻的三段(猴儿岭段)第二十号敌楼墟址上面,我们偶然发现了深埋于大片石堆中的石质牌匾残件,据现场参与施工的新广武村村民们讲,这堆石头是阎锡山的军队为了顽抗解放军的强力进攻而准备修筑工事苦心备积的。一块古旧的长城敌楼匾额,被无情地埋压于石堆下七十多年,不知该敌楼废倾于何时,也不知该石匾经历了怎样的天灾人祸,其时它已断裂成为残破的三块,随着其余部分的不断被发现,经过大家小心翼翼的拼组和辩识,这块重达二三百斤的石匾才初显出它的惊世风貌,虽然历经了岁月的洗礼,看似陈迹斑驳的石匾却依然昭示出了它非凡的历史信息。
该匾额为青石质,取材于本地广有的山石。匾额四周边框内的饰线已模糊不清,而匾体中部书刻的“金城胜槩”四个大字还依然能清晰辨识。阴刻于石质匾额中的充满生命魅力的楷书榜体双勾字形颇显遒劲之毫力,墨势之雄宏!这不得不令人信服:古人的书法水平随时随地都能碾压后辈,彰显出了来自五百余年前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这足以使今人逊色,光电汗颜。从拼合起来的匾体遗留内容我们发现,全匾共书刻了四十个字,除了正中的四个主体大字外,在匾的右首单线阴刻着较小字迹的“萬曆丁未中秋之吉”和“巡抚都禦史李景元”两行共十六个字。左首单线阴刻着“兵備副使李荗春”“左參将彭友德”和“管糧通判蒲嘉轮”,三行共二十个字。这些古老的年代和建造负责人的落款背后,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在如此崇山峻岭间建造如此雄伟的长城,以当时落后的交通工具和并不方便的交通和取料条件,长城的建造者们是如何完成如此艰难而浩大的工程的?对于“打马建长城”和“伍百里火信加急”的烽火飞驿的影视演绎和传说,现在想来,那可能是当时边关军情极度吃紧的夸张的写照,而“早为峭岭暮成墙”的建城神速到底要以多少血汗和生命作为代价呢?《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它具有历史存在的代表性,那些战争背后,为了建造和戍守边关的人子人夫的广大百姓的悲苦命运,正像那附满了历史苔尘的古城砖一样,牺牲了自己,却用一个个宝贵的生命,构筑起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不朽长城。
而此时,这块曾始悬于摩天敌楼的明代萬历三十五年(年)的石匾,在经历和见证过无数战火和历史风雨之后,却象个失去了生气的远古的老翁般瑟缩于残破的敌楼之上,石堆之侧,以其沧桑的模样在向后人们无声地诉说着那一段段血与火的过去,和那令人不忍追忆的沉痛的历史……!
此消息曝光于社会后,人们纷纷猜测该匾的相关来历及这四个大字的真实含义,并希望能够借此而发现更多更真实的历史信息。通过交流讨论,文化界普遍认为,“金城胜槩”的文字意义与猴儿岭段长城的制高点位置密切相关,孤立地去理解二者的关系可能会谬会深远!
于是有人认为“金城”应以地名作释,而“胜”则是借名该敌楼而对长城整体防护功能的赞誉。而我赞成根据古文释义的习惯和当地长城的历史功能,去把这四个字分字来解释,这样。才会更贴近当时的本意。
根据对古文释义的一般理解,“金”,应解释为金属,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冶炼技术的发展程度,确切地说,“金”应具体地理解为金属中的铁,因为铁作为普遍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金属,它有着坚硬而朴实的广泛的生活用途,在冷兵器时代,它是当之无愧的兵器的主要的制铸材料。无论是甲胄还是盾牌,铁的质地都是最坚硬的,当然也成为最佳的无可匹敌的坚固用材,大可直接替代之前的石器和青铜。可以想见,铁在生活和军事上的大规模应用,直接改变了社会和战争结构,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也催生了现代文明的诞生。所以说,把长城比喻成钢铁长龙,是在高度赞誉其物质主体建设的精妙和完备,其城防体系之坚不可摧,还有精神层面上所指的王师之志的强不可夺。其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城防体系的能力,还有铁军的“不让胡马度阴山”的决心和御敌于千里之外的强大的民族意志。对于“金”的理解足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华民族倾尽国力,巩固国防,杀敌于漠下的强大的民族斗志和伟大的国家自信。
“城”,从字义上看,好象仅是指物质主体上的长城,事实上作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中华民族,也许更能理解“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面对强大而贪婪的蛮夷外侵,他们只能以“筑城御敌”来自卫,用全民动员的方式来获取和凝聚国家的力量,众志成城,形成一道精神长城来达到上下一体而保家卫国的目的。也许,这才是这个世界上仅有独存的文明宗主国长续不灭的精神真言!
“胜”,可释义为超越,殊胜、无上之意。
非同一般的军事功能源自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二十一号敌台亦即代县段的白草口一号敌台,是广武段长城中最高且最险处,想至该台,其陡立之状,强仰之势,往往令体弱胆小者望而生畏,有时总须手脚并用才能到达峰处。及至顶楼,周瞰四下,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便油然而生,长城天脊的逶迤伏峰雄姿及明晰的地理走向便会全景展现在人们眼前。远眺山川,会使游者产生无限的豪迈之感。试想,在两军交战的激烈时刻,能占据这样一处居高临下的有利位置,事实上已拥有了军事战略三要素中的一大优势,扼守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使运用到现代战争的战术上面,言其地利之胜,当然也绝对是无可厚非的。
至于“槩”字,古文释义为平谷于斗器之上沿的木刮板,这个应该很好理解。据守于高不可近的险关,犹如一副力大无穷的无形刮板一样,让那些长途而至的胡虏悍军们车马难行,弓弩难及,使其永远处于劣势的位置。从而即使有意进犯,却由于汉民族的城防天险和王师铁志的坚守和抵御,野心狼子们最终只能落荒而走,不是丧命便是被俘获。面对强敌,虽然明军在战略上是藐视敌人的,毕竟以逸待劳,凭借天险而御千里疲寇,而在战术上却是非常重视敌人的,坚固的城体,密集的烽燧,精良的武备,还有王师同仇敌忾的斗志。因为有天险可据,民心可用,故胜槩之释应指明军战略战术和地理优势上的双自信,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攘虏之胜。大家不能怱略的是:当时的瓦剌或依然强大的元朝残余武装仍拥有我们难以估量的战斗力,事实上,其整体武装规模绝不同于体量弱小的散兵游勇类。在这种前提下,“胜”也指能平攘和抑止外来强敌的王师力量和广武长城所特有的天然和人为的军事防御设施及条件。我们当时的优势不仅是自然地形之利,也在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积累下的非常适用和高超的战略与战术,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简而言之,“金城胜槩”大体可以理解为固若金汤的优秀城防体系。
对“金城胜槩”匾额的文字分析和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战争史的真实状况,也能客观地落实广武段长城在中国漫长的万里长城体系中独特的历史文化定位!事实上,在同一城体紧邻的不同敌楼上,每座原本都应镶嵌于敌楼上的一块各赋战略鼓舞意义的石匾额,却由于后来自然或社会的原因,幸运地留存于今的仅存的几块,便成为了这段长城上最宝贵的文化实证和历史遗存。与此匾额同理,被勒石于各敌楼匾额上的字体,如“鍼扄”“控阨”“雄皋”“壮橹”和“天山”,无不象征着地利的优势和壮士的御敌决心!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长城虽坚终有摧时,我辈报国却无懈日。“国有战,召必回”已成为了我们的铮铮誓言,“耕田司命,扛枪卫国”已成为了我们不能卸弃的生命选择。“尽管虎狼环伺,我辈虽远必诛”也体现出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反击侵略的决心!作为中华民族的钢铁防御长龙,长城,即使在现代社会,仍有其强大而不可替代的精神鼓舞作用和爱国的指导意义,可见此时的长城,已不仅仅是指物质实体了,也是在代喻着我们爱国的精神大墙啊!
历史远去,遗存再现。从这块石匾的遗留中我们不仅了解了这段悲壮的历史,“唯见长城外,僵尸乱如麻”这样的历史警示也在提醒着我们要远离战争,珍惜生命。遥想金戈铁马的残酷战争时代,我们要敬畏先烈,珍护日渐坍弱的长城,只有正确了解历史,知道民族的苦难,才能以史为鉴,建设好当下的和平美好生活!
来源:太原道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