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www.xxzywj.com/
走进了代县东留属村民俗馆,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勾起了我对那段尘封已久的务农经历的回忆。据悉,东留属村民俗馆创建于丁酉()年秋月,村上创办民俗馆的宗旨是:让青少年感知历史,让中年人寻回记忆,让老年人留住那缕即将远逝的乡愁。民俗馆里收藏了记录着农耕历史和生活演变的诸多件展品。
东留属村民俗馆位居村的东南隅,与村委会一墙之隔。7间高大的青色大瓦房的门楣上悬挂“民俗馆”三字大牌匾。占地面积70个平方米。质朴的装饰恰好与古旧的展品相得益彰。民俗馆,是人们记忆的复制、复原、复现。陈列室按照农具各自的功能,分成几个展区。主要为清代晚期、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的农民耕作、粮食加工、用具以及灯具、雨具、炊具等生活用品,是由村人搜集整理并陈列展示的……在耕作工具区,看到了耕地的犁、碎土的耙、平田的耖、翻土的锄头、铲沟的铁锨、播种的楼、割草的镰刀等;在生活用具区,看到担水的担杖的,绞水的轱辘、盛水的木桶、舀水的葫芦瓢和勺等;在粮食收割加工区,看到收割的镰刀、打场的连枷、扬弃的木杈、掸扫的笤帚等(碾粉的石磨和石碾在院子的西面);在生活家杂区,有用于搬运盛放的扁担、簸箕、箩筐、竹篮;看到遮风挡雨的草帽;用于计量的升箩、斛斗、杆秤;用于农家女人的捻绳绳的拨吊、顶针、锥子、针线笸箩、做鞋的楦头;还有算盘、风箱、 灯、铡草刀……虽不能说应有尽有,但也琳琅满目,众多件生产及生活用具,恐怕最精妙的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眼前实物的直观、真切、生动。
农具,是农耕岁月的“活化石”。从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起,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业的农耕民族。“农,天下之本也。”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明的母体基础。农耕,自然少不了农具。农耕器具的不断产生和逐步改进,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延续与发展。面对这些熟稔的农具、家杂,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过往,想起自己曾经在烈日下、寒风中劳动的情景。看着这些纹理纵横、铁锈斑驳的农具,仿佛触摸到了生命的年轮,感觉曾经的苦难岁月是一场洗礼,农具就是见证。
而今,一种生活方式消退了,消退成一篇篇怀旧散文里的乡愁,消退成一首首田园诗词中的怀念,消退成一件件农具英雄迟暮的落寞惆怅。这些原汁原味被时光风蚀得沧桑如诗的农具,这些笨拙简陋沉重得让无数农民累弯了腰的农具,让每一个人都深刻地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稼穑之艰。
在民俗馆里,我驻足良久,感慨万千。那里陈列的是风物、聚集的是文物、收藏的是记忆、展现的是历史、勾起的是经历、引发的是联想。我觉得每件农具里,都贮藏着一段旧时光阴,都留存着一段渐行渐远的民俗风情,都渗透着一段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当乡愁在旧时的光阴里发酵,就会酿成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无法抹去的沧桑记忆。我的脑海里恍惚浮现出一幅忙碌的耕作图,隐约地嗅到了泥土、汗水、青草、稻谷的气味,听到了牛羊、山风、燕子、青蛙的声音,还看见了我的父老乡亲,一群与镰刀、犁耙等农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庄稼人那迷茫、惊诧、欣喜、欢笑的身影……
走进民俗馆,让人回味过去、鲜活记忆、怀念乡愁、抚摸历史、观赏艺术、浸润文化、对比现在、畅想未来、体会人生世事,感受岁月沧桑。读者朋友,你们有时间的话,不妨到东留属村的民俗馆走走吧,那里陈列的是风物、聚集的是文物、收藏的是记忆、展现的是历史、勾起的是经历、引发的是联想,你将会收获满满,感触多多!
责任编辑:李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