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宋太宗亲征幽燕,对辽国发动的主动征伐,结果不但以高粱河惨败而告终,而且还引来辽国一连串的军事报复。
太平兴国四年十月,在高粱河之战后的第三个月,辽国以十万兵马分兵南下,没想到出师不利,辽国的主力部队竟然在满城一带遭遇大宋军队有准备的夹击,损伤重大,溃败而回。
气势汹汹的辽军是为报大宋幽州之围而南下的,结果把高粱河之战赢得的彩头也给嘚瑟没了,辽景宗岂能甘心,于是在第二年的三月,辽景宗又一次发兵南下,这一次报复的重点没有放在河北,而是放在了山西,用十万大军去攻打辽宋的边界雁门关。
但是西线山脉众多,不利于骑兵作战,而且雄关雁门更是易守难攻,这次辽景宗兵扣雁门关是不是有什么必胜的把握?换到西线是不是对辽国更有利?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西线石山脉,山西的太原以北的地方全是山脉,这就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山多,不利于骑兵作战。西线兵力少,是因为西线的地形决定了这个地方不需要派多少军队,因为它不适合辽国骑兵大规模地展开进攻,所以西线兵力少。辽景宗就看中了西线兵力少,满城之战,东线损失了一万多,细线只损失了三五百,所以他选择西线打,但是他没有想到西线也有他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地形不适合骑兵作战。
第二、还是地形。地形导致西线众多的山脉形成了许多天然的关口,这些关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易守难攻。西线山脉多形成了关口,最有名的关叫雁门关,雁门关是在雁门山上,它中间有一个凹进去的山涧,两边都是万丈悬崖,中间有一个凹陷的通道,这就是雁门关。这个地方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最容易防守,不利于进攻。
既然西线不利,为什么辽景宗还选择西线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避实击虚。因为东线宋军实力强,换到西线,西线的兵力弱,换个地方可能好一点。
第二、调虎离山。因为东线是最适合骑兵作战的地方,我打你西线,你西线兵力少,那么你要防守,很可能你把太行山以东在河北的军队调到山西去,这样,我击西实际上调动你东线的军队去增援西线的军队,让东线兵力减少以利我辽军将来再南下。
第三、恢复北汉故地。北汉这块儿故地曾经是辽国的附属国,现在北汉灭亡了,被大宋占领了,所以对于辽国来说,他希望把北汉的故地给恢复了,做一个缓冲地带。
但是这一次选择,历史事实证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他碰到了一个人,这个人让辽景宗永远记住了,从此以后见到这个人,辽兵就躲得远远的,再也不敢沾这个人。
这个人就是中国老百姓非常熟悉的杨家将的老祖宗杨令公的原型杨业,他当时是大宋在西线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是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实际上就是西线的副总指挥。
杨业,原名杨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北汉建立后,年仅弱冠的杨重贵即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以骁勇远近闻名,杨重贵的父亲投了后周后,刘崇不仅没杀杨重贵,反而让自己的儿子刘军收养了杨重贵,并改名叫刘继业,他一直辅助刘崇、刘军、刘继元三代国君,他是北汉的名将。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四年攻打北汉的时候,北汉国君刘继元抵抗不住投降了,刘继业还在艰苦抵抗,死战不降。宋太宗早就知道刘继业是一个能打的主,所以他坚持抵抗,宋太宗不计较他,想把他招降,他把北汉投降的国君刘继元叫过来,让他给刘继业写一封劝降信,叫他投降。刘继元乖乖地写了封信,派个亲信送给正在负隅顽抗的刘继业,刘继业看了信以后,向北拜了两拜,大哭了一场,解下盔甲投降了。
宋太宗一看刘继业投降了,太高兴了,马上改名,不能再叫这个刘继业了,你不是姓杨吗?回复还姓杨,继业两个字继不能要了,就改名叫杨业。
这么一个顽抗到底的悍将,宋太宗为什么对他那么仁慈呢?不单招降,而且纳叛,这是有道理的:
第一、有才。杨业这个人有才,宋太宗手下将领能够冲锋陷阵的比比皆是,但是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冲锋陷阵的太少了,而杨业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名将
第二、忠诚。他在国家灭亡了,他的皇上都投降了,他还在负隅顽抗,说明这个人忠诚。
所以杨业降宋以后,宋太宗对他非常看重。首先给他的是环卫官,环卫官是一个名誉职务,没什么实权,跟着给了他一个职务,郑州防御使,接下来又给了一个更高的职务,就是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什么给他这个职务呢?史书记载,宋太宗认为他有这八个字的特点,叫老于边事,洞悉敌情。根据记载,杨业在上任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之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带领士兵在宋辽西线边境一带修建山寨,进一步完善了边境的防御。
太平兴国五年的三月,辽景宗的第二次报复是十万大军兵扣雁门关。这一仗是怎么打的呢?史书记载得比较乱,我们现在看到的比较可靠的是李涛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该书是这样记载的:潘美是整个山西地区的大宋最高军事主管,杨业是他的副将,潘美曾经有一次从三交口就是今天太原的北边,带着一帮人巡查他属下的地方,走到代州(就是今天的代县)遇到契丹大军,潘美就让当时在代州驻军的杨业带领几百个骑兵绕到契丹军队的后边,而正面是潘美率领的大宋的主力,杨业奉命带领少数骑兵绕到契丹军队的后面,南北夹击,因为辽军正和潘美的军队对阵,杨业突然从后边杀出来了。
辽军完全没有想到背后还有一支大宋的骑兵,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一下子就溃乱了,军心涣散,所以这次雁门关大捷,打赢了满城之战后,第二次辽军的南下又被大宋打败了,而这次打败辽军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这一仗按照《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主要的功劳应当是潘美的,因为潘美是军事统帅,是主攻,杨业是他的副将,只是做了侧应,但是我们看宋史的记载,就发现不一样。
宋史在潘美传中记载的是潘美打败了辽军,完全不提杨业,而到了宋史杨业传中说杨业打败了辽军,完全不提潘美,所以说宋史写起来挺有意思,写谁的传记就夸谁,两个都一看,不知道谁在打了。但是我们把这些史料放在一块儿一拼凑,就发现这里面有问题,至少说有三个问题不好理解。
第一、太巧合。潘美是从三交口带领一部分随从视察他的属下的时候碰见十万辽军的大军进攻,那么巧?辽军大军打过来,潘美一无所知,只是在视察的时候碰见辽军南下了,打了一仗。太巧了,太巧的事,不太靠谱。
第二、潘美在视察,不能带领大部队吧,假如不带领大量的军队,潘美怎么可能成为主攻呢?
第三、我们从战后辽军的反应来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这样的记载,雁门关大战以后,辽兵看见旗帜上写上杨业的杨字,辽兵就哗哗地逃了,看见杨业的军旗就逃了,不是看见潘美的军旗就逃了,要是潘美打了主攻,怎么看见老杨家的旗就逃了,这不合常理,可见主要打的是杨业。
为什么现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写的是潘美,他是统帅,最后这么一汇报,主要的功劳就是他的了,所以我们看得出来,应当说雁门关大捷,这一仗主要是杨业打,但是潘美也参与了,但是主要的攻击是杨业,这一战,杨业得了一个绰号就是杨无敌。
那么雁门关大捷这一仗,宋军以少胜多,为什么能够打败十万辽军呢?
第一、地理优势。雁门关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关,辽兵正在全力以赴的攻关,杨业从背后杀出来了,这是地理优势。
第二、主动出击。如果宋军据关防守的话,辽军兵力多,如果长期进攻的话,总有一天会把关拿下来。宋军并没有占着地利在哪儿死守,而是非常巧妙地派出一支军队绕到敌后,南北夹击,把辽军打败了。
第三、出奇制胜。我正面给你打,反过来我也给你出奇兵,这就奇正相合。
第四、潘美援助。杨业打这个仗,潘美助他一臂之力,这也是肯定的。
第五、太宗信任。宋太宗对杨业非常信任,给了杨业很大的自信,也给了杨业很大的权力,所以杨业在作战中表现得非常勇敢。
太平兴国四年的十月和太平兴国五年的三月,不到半年的时间,辽国发动了两次军事报复,第一次满城之战,第二次雁门关之战,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杨继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