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传承不朽雁绣文化,这位代县绣娘有

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1593234657343333&wfr=spider&for=pc
生命因传承而精彩,在“时代记忆·非遗地图”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时代匠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技艺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遗传承匠人:高凤兰,为“时代记忆·非遗地图”平台合作匠人——高凤兰,年生于雁门关下的代县峨口古镇,代县广播电视局的退休职工。现为代县雁绣坊总经理、山西省刺绣布艺大师。飞针走线,寒来暑往,送走多少欢乐的时光,她的那种恬淡优雅,那份至静至柔,又岂是一个妙字赞得,将雁绣的魅力充分的展现了出来。雁绣历史悠久,产生于周朝,盛行于明清。自周天子衮服上绣制十二章后,历代沿袭直至清代。代县雁绣产于山西省雁门关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北方晋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代县雁绣以雁门关地区民间传统手工真丝刺绣为基础,吸收了苏绣精华,融书法绘画为一体,既具有北方粗狂豪放的独特风格,又有南方的精细雅致的特点,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收藏品。在代县的东关主大街上有一个“雁绣坊”,十几位绣娘端坐在绣架前面,飞针走线,正在制作绣品,这家绣坊的创始人便是高凤兰。髙凤兰自幼吃苦耐劳,聪明伶利,心灵手巧,酷爱手工艺术。从9岁起,她就开始跟随村里的手工老艺人学习刺绣、剪纸、面塑。她的姑姑是村里有名的刺绣巧手,见她勤奋好学,十分喜欢,经常手把手教她针法、配线、色调等刺绣艺术。她对当地传统刺绣有着深厚的功底,她绣出的人物、山水、花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达到了“绣花花生香,绣鸟能闻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最佳境界,十分惹人喜爱,让人叹为观止。几十年来,她充分利用工作间歇和生活空隙,进行业余刺绣创作,绣出了大量的门帘、窗帘、床罩、肚兜、童鞋、童裤等绣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在年冬,代县民间艺术协会举办刺绣培训班,集中培训农村贫困妇女,聘请高凤兰当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进度,她不断摸索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她采取了集中讲授、重点示范、教学互动等方法,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半年多时间,她不辞劳苦、起早贪黑,与学员一同吃饭,一同制作。在教学中,她既是老师又是学员,既讲理论又作示范,面对面、手把手,耐心细致,百问不烦,赢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因为她的乳名叫果果,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果姨”。通过她的言传身教,学员进步很快,基本上掌握了雁绣的技艺。截至目前,“雁绣坊”己举办培训班80余期,免费培训学员近人次,制作出绣品千余件,作品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不少作品参加了县市民间艺术展并获奖。年和年连续两年参加县民间传统工艺展,高凤兰获“刺绣高手”称号;13年6月参加省文博会,她和学员共同创作的作品《企盼》和《雁门春色》分别被评为神工银奖和铜奖;年10月20曰——26曰参加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作品《企盼》获金奖,《雁门春色》获银奖,《贵妃醉酒》获铜奖;年3月21日——25日在福州市举办的第49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绣品《童年》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年在山西省第二届文博会上绣品《吉祥中华》、《五福捧寿》、《惜春作画》分别获神工杯金奖、银奖和铜奖;年第三届“三晋巧姐”手工艺品展评展销暨“三晋巧姐+旅游”创新发展推进活动获金奖和三项专项奖;年《京剧人物剧照》获第四届“三晋巧姐”手工艺品展评展销活动金奖等......她的事迹还曾被《农民日报》、《光明日报》、《山西日报》; 河电视台、山西新闻网、忻州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年省妇女联合会授予高凤兰“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年8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代县妇女能在家门口就业了”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现在,高凤兰的“雁绣坊”共培训了县内外学员余名,为传承雁绣发展文化产业壮大了队伍,培养了人才,她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为脱贫攻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品欣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