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代县 >> 代县特产 >> 秦晖雁门关野望

秦晖雁门关野望

雁门关御风/摄

我们此行沿着冀、晋、陕行走,考察长城的重要关隘,看长城内外治乱兴衰。需要先说明几个关键“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讲讲当地纵向历史沿革,让大家形成一个粗略的整体框架。

汉语中繁体的“國”字就是一个城墙圈子,里头有一口井,再有一个“戈”把守着。它实际上相当于在中国和西方早期历史中经常提到的“城邦”。在西周时代直到秦以前,“国”的概念、“城”的概念与现在不同。那个时候如果要讲“城”指的就是一道墙,如果要讲“国”指的也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城邦。

“国”与“城”

城邦往往是一个殖民点,或者说是一个移民地,征服者把它的族人派到这个地方。所谓的“国人”就是征服者的“族人”。“族人”住在一个有城墙保护的地方,在城墙以外的人就不是“国人”了,叫做“野人”。所以一个国就是一个城市。“野人”受“国人”统治,要向他们进贡。西周时代就有所谓的“国野之分”。

“国野之分”大概可以比作城市户口和农民户口之间等级壁垒的最早滥觞。但是所谓的“国人”,与我们今天的城市户口有一个本质的不同:他们虽然是“城(邦)里的人”但实际上也是农民。只不过他们是征服者部族的人,他们居住的地方有城墙保护,如此而已。

族人往往也是要种田的,出了城,在城外还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与“野人”的区别不是农业和非农业的区别,甚至也不是大居民点和小居民点的区别,主要是族群的区别、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区别、以及设防与不设防的区别。可以说,当初所讲的“国”就是今天所讲的“城”,当初所讲的“城邑”就是今天所讲的“墙垣”、“城墙”、“防卫墙”,而“市”是指交易的地方。

“城”不仅是名词,也可以做动词,比如说“城某某地”就是在某某地筑了一道墙的意思。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长城为什么在明清时代更为常见的一个说法是“边墙”了。我们今天用英语讲长城是“theGreatWall”,没有人把它讲成“longcity”,因为大家都知道它不是一个长长的城市,而只是一道很大的墙而已。

墙”是起防御作用的,可是在没有墙的时候也是需要防御的。在没有墙或者难修墙的情况下,多山地形的山口通常都是军事要地,像太行山上的紫荆关、娘子关,都是在没有长城的时代就成为军事要地了。有所谓的“太行八陉”,“陉”是指山脉断开的地方;太行八陉最初指太行山脉中八个山口,后来变为指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通道,由北向南依次是军都陉、飞狐陉、蒲阴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

太行八陉

“关”和“口”的功能不同,打个比方说,“关”相当于狭窄的咽喉,“口”就是连接狭窄地段的开阔处,是指沟壑的开口,并不是所有设“关”的地方都有“口”。长城上的“关”就比“口”多。前面在平型关的时候,我提到过太行与吕梁之间东西向的一组山地,比如,管涔山、云中山、系舟山等,雁门山就是这一组山地间的一个缺口。

现在要去的“雁门关”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单元,和“函谷关”一样重要。古代的“函谷关”和现在的“潼关”,是关中平原和黄淮海下游平原的分界点。山西雁北地区和忻代地区的分界线就是这一道雁门山。

从前山西人基本上都居住在五大盆地里头,从北到南就是大同盆地、忻代盆地、晋中盆地(包括太原,一直到太谷)、临汾盆地和晋南的运城盆地。其中最大、最重要的是晋中盆地和大同盆地。这两者之间还有个比较小的,就是忻代盆地(忻州和代县),忻代盆地和大同盆地之间隔着一道山,就是雁门山。比起管涔山,雁门山的范围比较小。

这座山上的山口就是在没有长城时代所讲的“雁门”,曾设“雁门郡”,史籍上所讲的“出雁门”或“困于雁门”都是指雁门关附近,但并不一定在今天的“雁门关”关址这么具体的位置。在没有长城的情况下,这个山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匈奴人打进来的时候,隋炀帝和刘邦都曾经被突厥人或者匈奴人围困在雁门关附近,素有“雁门之围”和“白登之围”的说法。霍去病曾经出雁门讨伐匈奴,杨业、杨延昭也曾镇守过雁门关。那时候的“雁门关”都是指山口而言的,关城的位置其实是不太固定的。

明代修了长城以后,“雁门关”就成为一个具体的关址。但是实际上在明长城修建以后,雁门这个山口地区的防御中心并不在现在被称为“雁门关”的那个关址,而是在雁门关附近的“宁武关”。当时这一带的总兵和这一带的卫所,都是设在“宁武”。这也是今天雁门只是一个镇而宁武是一个县的原因。

今天宁武关的关址,就是宁武县的县城。但是雁门关的关址,现在并不是一个大的居民点,只是一个小镇而已。在明代就已经是这样了,因为屯兵更多是在宁武。明代的时候,如果说雁门附近(山口地区)发生战争,其实主要指的也是在宁武发生,而不是在今天雁门关的关城发生的。

最有名的一次战争,是刚才学友提到的“李自成大战周遇吉”。李自成北伐时从西安一直打到北京,唯一一次比较大的仗就是在“宁武关”消灭了明代的总兵周遇吉的部队。后来在抗清战争时期,宁武关也曾经发生过一些争夺,但规模就比较小了。总之,宁武关和雁门关在古代其实可以笼统视为是同一个区域,就是所谓的“雁门”。这个地方以前曾经设过雁门郡、云中郡——后来移到今天的大同、代郡等。

雁门关北边是大同,南面是代县。今天的代县是很小的地方,雁门关以南,忻州、朔州都比代县要大,但在古代,“代”是一个很有名的古地名。战国时,赵国末期,邯郸被攻下,国王逃到代,把国号改为“代”。秦汉就有代郡。代郡、雁门郡和雁门关以北的云中郡,当时都是军事要地,连接这两个地方的雁门山上的那些山口当然也是重中之重了。

“代”与燕国联军曾经是最后一次抵抗秦军的力量,荆轲刺秦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这次抵抗结束以后,燕国就被灭了,代王逃到辽东,最后在辽东被秦抓住,秦就彻底统一了天下。

“代”的第二次立国是在北魏之前,拓跋鲜卑最早建立的政权就是拓跋什翼犍建立的“代国”,那是在东晋十六国早期就已经建立了,后来被前秦苻坚统一北方的时候灭掉了。苻坚这个人骁勇善战,相对算比较宽厚,他灭掉很多国家,但并没有消灭那些被灭了国的人,还让他们当官,比如慕容复、拓跋珪。淝水之乱以后,这些人趁机而起,开始复国。四世纪末被前秦灭掉的代国,在拓跋猗卢、拓跋珪的时代再次复国,原称“代”,后来打下云中郡以后,把首都移到云中,称为平城,改国号“魏”,是为北魏。

由于雁门关就是一个山口,东边是雁门山,西边是龙门山,它的地貌特征是两山对应夹着一个山沟,后来到了唐朝,便设“应州”,这个的名称就是从“两山对应”而来的。其实“应州”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很小的地方。一直到五代的后晋石敬瑭,把所谓的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应州”也属燕云十六州之一,此后就成了一个州,比此前有所扩大,但到元以后又被废成县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应县。

总之,应县、雁门关、宁武关都和古代的雁门有关。广义地讲,它们都属于雁门一带。古诗提到雁门和雁门关的不少。“惜别雁门关”就和“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样有名。所谓“雁门胡人歌”、“朔风度雁门”、“天下九塞,雁门为首”,“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还有“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等等。我们今天所有走过的地方都在这个范围内。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当年的古战场和关外的胡人之地——秦汉时是匈奴,唐朝时是突厥,北宋时是契丹。

关于“杨家将”以及杨业的传说是民间逐渐发展起来的。杨业和与他通婚的折氏(不是“佘氏”而是“折氏”)——他们的祖先可能都是少数民族,不过这也不奇怪,因为那个时候关中大部分人都是氐羌。那时北方到底有谁是“正统”的汉族?实际上是各民族不断汉化的过程。麟州杨氏和府州(就在过几天我们要去的府谷)折氏都是豪酋,并世代通婚,这是后来所谓的杨老令公和佘太君故事的起源。

相对而言,麟州杨氏和朝廷的关系可能要比府州折氏更深一点,或者换言之,要更汉化一些。其汉化表现就是麟州的州官经常是流官,杨氏虽然家乡在那个地方,但是他们领兵经常出远门打仗,并不在家乡常住。但折氏就不一样,一直到北宋,府州一直是折氏的地盘,世代相继,一直到金把折彦文调到山东,才彻底终结了折氏世守府州的局面。

后来金灭了北宋以后,把府州割让给西夏。折氏本来也是党项人,但是他们在汉化以后就忠于宋,成为西夏世仇,二者之间战事不断。我在《王气黯然》一书中专门写有一节:“麟府军独抗辽、夏”,讲的就是麟府军和西夏的战争,连宋夏和平期间他们都在打仗,宋夏交战期间就更不用说了。

北宋灭亡的时候,折彦文投降了金朝,但是金为了笼络西夏,出卖了折氏,把府州割让给西夏,折彦文这一支族人非常义愤难平。为了消除他们叛乱的可能,金朝就毒死了折彦文之父-折可求,把折彦文这一支折氏家族调到了山东的青州,他们从此就离开了故土,府州折氏势力因此被连根拔起。

麟州杨氏被消灭得更早一点。早在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王朝时代,杨业就已经归顺后汉王朝,长期在晋阳(太原)当官,那个时候他们都已经离开了麟州故地。杨业一开始是后汉的武将。

后汉继承后晋(梁-唐-晋-汉-周),在它被后周取代之后,山西又出现一个北汉政权。后汉和北汉都是杨业的主人。本来在后周时代就灭了后汉,到了宋太祖太宗时期又灭掉了北汉,在这个过程中,杨业又投降了北宋,成为北宋有名的边将。大同、雁门、应州都是他驻防过的地方。“阳方口”也是因杨家将得名的,地名里的“阳”字最早就是“杨”,有人说这个地名本来是“杨防口”,就是杨家将驻防的关口,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讹传成“阳方口”了。

宋太宗最后一次伐辽大败,统帅是潘美,就是小说中讲的潘仁美。其实历史上真正的人名是潘美,此公是宋太宗的外戚,也是得到宋太宗信任的一个人。其实在宋代的正史中,并没有什么潘仁美陷害了杨老令公的说法。一般认为,潘美是要对伐辽之败承担责任的,但是要说他是故意如何如何,恐怕就有点夸张了。

京剧脸谱潘仁美

不管怎么说,人们对潘美是有些意见的,而杨业又是死在这次伐辽之役,身亡地点就在飞狐岭。:据《宋史》记载:(杨)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陈家谷)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乃不食,三日死。

据《辽史》记载:宋将杨继业初以骁勇自负,号“杨无敌”,北据云朔数州,至是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至狼牙村,遇色珍伏四起,中流矢堕马被擒,疮发不食三日死。

由上述记载可知,《宋史》说杨业被俘于陈家谷口,《辽史》说杨业被俘于狼牙村。两史共识是杨业被俘与身死之间相隔三日。就是我们路过的蔚县与代县之间的地方,离平型关不远。

百姓同情杨业,在曲艺中演变成他是被潘美害死的。应该说杨业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英雄,潘美是一个指挥失误的统帅,当然军事将领与监军之间的矛盾并不止发生在宋朝。不过,潘美的指挥失误其实也不完全是他的责任,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宋朝的军事体制,很多具体的决策其实是皇帝赵光义来决定的。但皇帝应负的责任总是要找个“背锅侠”的,所以潘美就成了京剧中的白脸奸臣潘仁美,杨业就成了千秋忠烈。民间演绎的“奸臣害忠良”是历朝历代的老套路了。

如果按照现在所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观念,宋辽之间就属于内战了。就说五代十国之间的混战,杨业他本身也是身事三朝的人。原来是后汉的,又是北汉的,后来又是北宋的。要说他底忠于谁呀?是哪朝的忠臣,这都很难说的。

对于北宋而言,杨业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如杨延昭。因为杨业归宋后不久就死了,杨延昭其实在军事上任职的时间比杨业更长。杨家将所谓的八个儿子(八郎)大部分都是虚构的。大概只有杨延昭在历史上留下了比较多的记载,其他基本都是小说家言。

但是有一个杨家将中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杨文广。杨文广和和杨延昭大概是父子关系,而没有杨宗保这个历史人物。可以明确的是杨文广是一个宋朝的将领,但他立功的地方并不是在北方是在南方。杨文广当过狄青的部下,参加过征侬智高的战争,就在我的家乡广西曾经打过仗。

当时的少数民族是互相通婚的。也有人说穆桂英应该是鲜卑慕容氏的后代,应该叫做慕容桂英。但是后来名词都有些变化,折氏的“折”变成了“佘”,慕容桂英也变成穆桂英了。有人说,杨延昭或者杨文广的太太就是慕容氏。传说中,杨文广的父亲叫杨宗保,是杨延昭之子,那么杨文广就是杨延昭的孙子,或者说是杨业的曾孙。杨宗保这个人物几乎未见于史籍中。在历史上比较可考的,主要就是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这三个人。

今天的府谷就是府州城。麟州是神木,但是今天的神木(城区)并不是当年的麟州城,当年的麟州城已经废掉了,但是范围就是神木周边那片地方。神木在府谷旁边。府谷在黄河边上,神木再往南一点。

麟州、府州再往北有一个丰州。麟、府、丰三州之地,在那个时代都是属于河东的,所谓河东就是今天的山西。但是山西的大部分都在黄河以东,所以黄河以西的这个地方等于是山西的一个飞地,当时一般把它叫做河外之地,就是在黄河以外的一块地方。麟、府、丰三州都是少数民族的地方,而且都有世守的一个姓氏,麟州就是杨氏,府州就是折氏,丰州就是王氏。

丰州是这三个州中比较小的一个,就在现在的内蒙境内的和林格尔。府谷再往北走,就走到内蒙境内了。丰州王氏,也是世守其地的,其汉化程度可能比折氏、杨氏更少一点,带有更多的少数民族色彩。在宋夏金之间的战争中,王氏被消灭掉了,后来就没有传下来。丰州后来城郭被毁人口逃离,没什么记载了。麟州就是现在的神木,府州就是现在的府谷。

神木杨家将群雕

金朝把这三个地方割给了西夏,到了元代,它们被划给陕西,建立了陕西行省。一直到现在,麟、府这个地方归陕西而不是归山西。

以前陕西叫关中,山西叫河东,有两个地方是和现在的地理概念不一样的:一个就是麟、府、丰这三州之地,当时不是陕西的,而是河东的;今天晋南的蒲州、永济、运城一带当时属于陕西的河中府。

所谓的河中府,就是今天的蒲州。同蒲线的最南就是风陵渡,现在已经被黄河淹掉了。原来的老蒲州城就是永济县的老县城,也就是现在黄河的风陵渡,同蒲铁路南边的蒲州就是指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原来一直是属于陕西。

“河内”指的是现在的新乡一带。是黄河以北的一块地方。它为什么叫河内呢?因为当时的黄河不是往山东方向(今天的河道)流的。在那个时代,黄河向北流,下游就是今天的海河。大家可能知道海河最长的一条支流就是“卫河”,或者叫“卫运河”。卫运河就是当时黄河的故道。黄河在河内附近那个地方是分岔的,分成两股进入渤海,这两股之间的那个地方就是所谓的河内之地。所谓的“河内”因此得名。

这就是我们马上要到的“雁门关”大致的山川地貌以及人文历史。

(*上述文字由录音整理而成,未经作者本人审核)

----每更一图:

金雁/插画

(打赏请长按识并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