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浓缩的中国酒历史,你得品,得细品

黄酒,才是中国酒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你所听到的关于酒的段子,十有八九都是黄酒:刘邦与项羽的“鸿门宴”;竹林七贤纵酒“浇心中块垒”;王羲之上巳日“曲水流觞”,写下《兰亭序》;李白的“将进酒,杯莫停”;《红楼梦》里蟹宴时,贾府上上下下都少不了黄酒助兴……中国人世代的餐宴上,哪能少得了黄酒的出席?哪里有黄酒,哪里就有段子手。黄酒总温柔,会令人联想到江南风物,就着一碟茴香豆、一碟盐煮笋,回味里,时间都变了颜色。黄酒的水土习性比白酒更加尖锐和突出,它和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甚至宗教信仰都有关系。所以,很多人把黄酒归为南酒,也就有了“南黄北白”的说法。但其实,黄酒才是与葡萄酒、啤酒并称的世界三大古酒。有酒以来,直至民国时期,无论南北,上流社会宴请都要开一坛好黄酒。黄酒,来自远古,奔向未来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随便一追溯,便穿越到了几千年前。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考古发现更为惊人,距今年的磁山文化、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就用谷物酿酒了;殷商时期,人们还会用谷物制作曲药。从商代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铜方彝能看出,我们的祖先在喝酒这件事情上,从来都是“兢兢业业”!从汉朝开始,黄酒的酿造术便有如神助一般飞速发展。宋朝,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黄酒家族企业,成为皇室赵家的重要纳税人。平遥“长昇源”创于明崇祯(—)年间,初期字号为“聚昇源”,主要制作经营点心、黄酒、醋、人丹等多种物品,尤以黄酒最为出名。十九世纪初叶伴随着晋商的崛起与发展,“聚昇源”黄酒名播晋中乃至全国各地,成为富豪宴席和招待外来客商的上等饮品。年,慈禧太后西逃路经平遥,畅饮黄酒,膳食炉食后,特赐“长”字,“聚昇源”遂改名为“长昇源”长昇源黄酒——山西老字号的黄酒,分为一年陈酿、三年陈酿、五年陈酿和十年陈酿,尝了一年和十年的,一年的清淡,十年的浓烈,口感和江南黄酒确实不同。南绍北代,黄酒不赖山西代县特产黍米黄酒,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金时期已闻名京城。明清两朝,以代县阳明堡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酒技艺,有民谣称“南绍(绍兴)北代(代州),黄酒不赖。”山西代县黄酒之所以口味独特,首先要源于当地特有的农作物,例如黍米,代县黍米因当地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因此比周边其他地区所产黍米品质较高。滹沱河其次,水乃酒之母,滹沱河东西横贯代县全境,南北两山地下多为沙砾石地层,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沙砾石起到了独特的过滤作用,深层地下水水质甘洌,可直接饮用,为酿酒的上乘好水。再次,代县黄酒酿制技艺看似简单,但制曲、发酵、熟化、熬制、焦糖炒制等多个工艺过程,只能由经验丰富的技工操作,凭目观、手感及鼻闻来控制,一些经验只能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去感悟,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一些技术要求至今无法形成具体的理论指标,全凭经验掌握,从制作技艺来看属于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酒加头脑,滋养世代山西人“头脑”又叫药膳八珍汤,是由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所创,据说因傅山先生的母亲有疾在身,便创了这八珍汤治病,待母亲痊愈,将八珍汤方子送给了一家小店,发扬至今美食与孝道连在一起,总会给人一种“暖”,这种暖从身体到精神,有味在,有道在。一碗头脑,一壶黄酒,一小盘咸韭菜再加上一笼烧麦,这便开启了太原人元气满满的一天。黄酒要烫烫的喝,38摄氏度时风味最好,气味中的挥发香脂缓缓逸出,芳香扑鼻。头脑与黄酒的混搭再配上咸韭菜当做引子,一撩就撩拨了太原人多年。品一座城要从美食开始。人类从出生到成人,最先发育的便是味觉器官,味觉的记忆伴随着其它感官的复杂参与。因此,你品起一种味道,还会想到当年的人、事、地。其实饮食偏好并无高下之分,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深埋着自己的味觉记忆,我们的味蕾被家庭、家乡的环境驯化,并逐渐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接触到熟悉的味道,美好的记忆便被瞬间唤醒。那种愉悦,对刚刚离家、回到工作中的人们来说,怕是格外强烈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2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