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张翠平搬进了滨河移民新区,过上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城里人的日子”。张翠平是山西省代县新高乡高太庄村贫困户,原来住在大山深处,全村只有十来户人家,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没有学校,更没有什么致富产业,出门行路难,孩子上学难,生活致富难。搬到滨河移民新区后,不但住上了平米的楼房,还摇身一变从农民变成了工人,挣上了工资。“感谢党的搬迁政策,让我们搬出大山不说,还在袜厂找上了工作,学到了技能,捧上了‘金饭碗’。”张翠平说。
滨河移民新区是代县目前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规模达到户人。为确保搬迁群众“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滨河移民新区规划初期便预留出产业发展空地亩,规划设计扶贫产业园区一处,通过大力引导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帮助搬迁群众顺利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年,代县引进杭州剑弘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0余万元,并吸纳周边乡镇的专项扶贫资金万元,合股创办了代县雁弘纺织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扶贫产业园区内共建起标准化厂房4栋多平方米,可安置周边富余劳动力多人。
为实现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并举,雁弘公司创新性探索出“三产联动”发展模式,即以“产业园标杆企业+乡村车间+家庭工坊”作为扶贫产业精准赋能的主链条,以产业园区标杆企业为中心,辐射乡镇扶贫车间,将制袜产业后续整理生产线延伸到当地各乡村,带动乡村家庭作坊脱贫增收,送岗位进农户,将制袜后续整理生产加工线进行渠道下沉,向当地贫困人群倾斜。
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雁弘公司发挥制袜产业就业容量大、带动面广的行业优势,着力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换,以最大限度盘活广大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让年轻劳动力掌握更多的制作技术,该公司在向贫困户开办制袜工艺技能培训班的同时,出资让他们赴浙江、昆山学习制袜技能,学成归来后进入园区本部工厂工作,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据了解,仅在产业园区雁弘公司本部,累计安置就业人数就达人,人均年稳定收入3万元,累计培训贫困户人数达到人。
“乡村车间”和“扶贫工坊”则主要针对农村本身缺乏就业渠道又有强烈就业愿望的劳动力人群。近年来,雁弘公司启动了“一村一个袜产业,一户一条致富路”帮扶项目,建立双向互赢的合作机制:建起乡村车间,捐助生产加工设备,无偿进行技术传授,将制袜后续整理生产服务线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各工序精细化分类设置。设立翻袜、缝头、定型、包装多道工序的乡村车间和加工作坊,将当地各村潜在的劳动力要素“聚沙为塔”,既降低优化了产业推进过程中的管理成本,也使闲散游离劳动力有效组织在企业带贫增收的旗帜下,保证贫困群众不离村、不离家就能挣上工资。
据了解,截至目前,雁弘纺织有限公司已招聘员工人,其中65%来自贫困家庭,人均年增收2.5万元;设在乡镇的6个扶贫车间用工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设在6个乡镇16个村的家庭工坊用工人数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
“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对接帮扶,通过有效的集中培训转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致富自觉性,让贫困群众主动做大做强产业实现脱贫。我们要在代县形成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作坊的扶贫产业格局,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代县县委书记田永清表示。
(采写:本刊记者张津津王万亮张俊凯)
监制:姚卜成
编辑:张琼文
审核:韩世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