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娄师德①)后为纳言②平章事③,又检校屯田④,行有日矣,谘执事⑤早出,娄先足疾,待马将来,于光政门⑥外横木上坐。
斯须,有一县长,不知其纳言也,因诉身名⑦,遂与之并坐。令有一子,远觇⑧之,走告曰:“纳言也。”令大惊,起曰:“极刑。”纳言曰:“人有不认识,法有何极刑?”
令因诉云:“有左嶷,以其老迈眼暗⑨奏解⑩,某夜书表状亦得?,眼实不暗。”纳言曰:“道是夜书表状,因何白日里不识首相?”令大惭曰:“愿纳言莫说向首相。纳言南无佛?不说。”公左右皆笑。
(选自唐·张鷟《朝野佥载》)
诠释:
①娄师德——(—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人,唐朝大臣、名将。唐高宗、武则天两代大臣。②纳言——古官名。主出纳王命。《书·舜典》:“命汝做纳言,朝夕出纳朕命,惟允。”汉·孔安国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③平章事——唐初,唐太宗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别离为三省主座,并为首相。以其余官员参予政务的,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形式(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三品官)。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事”,亦为首相。④检校屯田——检校,勾稽稽核之意,加于官名之上。南北朝以他官派办某事,加“检校”,如检校屯田等,非正式官衔。隋时入衔。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该事职,相当于“代劳”官职。⑤执事——有仔肩之人;官员。⑥光政门——唐京都长安的一座城门名。⑦身名——名誉;声誉。⑧觇——窥视。⑨眼暗——目眩。⑩解——解聘。?得——也许,也许。?南无佛——“南无”本是梵语(古印度语)译音,念为“那摩”,是保存古音。它的意义是“还礼”。今印度人相会,互道“那摩悉对”,如同说:“还礼了”。
翻译:
娄师德后来升任纳言、平章事,又代劳屯田郎一职。出行的日子曾经定了,随行人员已先出发了。娄师德足有毛病,便坐在光政门外的横木甲等马。
不片时儿,有一个县长不懂得他是纳言,毛遂自荐后,跟娄师德并排坐在横头上。县长的儿子远远看见,赶快跑过来通告县长,说:“这是纳言大人。”县长大惊,赶快站起来赔不是,并称:“极刑!极刑!”娄师德说:“你不了解我才和我和衷共济,法令上没有犯极刑这一条。”
县长伺机说:“有一个叫左嶷的人,由于我老迈目眩,上书皇大将我解聘。原来我夜晚也能写奏章,眼睛并不花。”娄师德嘲讽他,说:“你说你夜晚也能写奏章,为甚么揭破日不了解首相?”县长很愧疚,说:“请纳言大人万万别对首相们说,纳言大人即是老佛爷,万万不要说。”娄公身旁人都笑了。
点评:
县长衔列七品,今被讥“芝麻官”。
昔人可不这么看,韩非子就曾有言:“今之县长,一日身故,后代累世絜驾。”(语见《韩非子·五蠹》)好几代后代无需赋《长铗》,都能“出有车”,看来那时县长的权重禄厚。
唐朝县长即使和战国时的不能比了,但油水也很足。不然,某县长何至于老迈目眩,仍恋栈不已,被解聘后还要找首相申说呢?
特别恰巧的是,在光政门外,他见到了在此候马的纳言大人娄师德。
在唐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主座,并为首相。纳言品阶稍低,故加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事”,亦为首相。
按唐朝服色轨制,首相为三品衔,服紫袍。任首相而不到三品的,必带赐紫金鱼袋。故观服色即可知其官职品衔。
某县长目眩,竟然跟首相和衷共济了。要不是儿子揭示他,真不知他会冒犯首相到甚么田地!
幸好首相度量大,没跟他辩论。他还不识相,竟然指控上级以老迈目眩上书皇大将他解聘。并宣称他夜晚也能写奏章,眼睛并不花!“你说你夜晚写奏章眼睛都不花,何如揭破日不了解首相?”受到首相这样讥诮,该县长难堪不已。
原来,这难堪不是他自找的吗?历来年既大哥,精神不逮,应该解龟致仕,调理天算。何苦恋栈不已,自贻伊戚?
唐·白居易有《不致仕》一诗,现摘录以下:
七十而致仕,礼制有明文。
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
不幸八九十,齿坠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落日忧后代。
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繁华?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诮,晚岁多沿袭。
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
孤独东途径,无人继去尘。
此中“谁不爱繁华?谁不恋君恩?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的确就像特意说给该县长听的。
乔德平小赏怡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