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个县,官员少则1人,多则3人,如何

白癜风患者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30516/4174800.html

对官制感兴趣的朋友,常问一个问题:

古代一个县有多少官员?如何管理全县数十万百姓?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不同朝代官制不同,县一级官员设置也不一样,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但制度又有延续性、连贯性的特点,官制尤其如此,每个朝代都是在继承上一朝代官制基础上加以改进,所以不同朝代的县一级官员设置和管理方式又有相似之处。

清代集所有朝代之大成,官制最为复杂完善。下面,我们就以距离最近的清代为例,看看古代县级官员是如何管理百姓的。

清承明制,略有损益和变更,又有自己的特点。

清代地方机构和职官分省、道、府、县四级,从高到低,层层管辖,最终听命于中央和皇帝。

1、省

清代全国划分为十八个省,就是现在省的滥觞。

总督和巡抚都是省级最高长官,但总督级别略高一级,下辖一省至数省,巡抚则只管辖一省,但巡抚只是品级略低一级,并不是总督的下属,而是互相平等的地位,二者合称“督抚”。

2、道

道,是省的下一级机构,最高长官称道员,俗称道台。

3、府(州)

府,可以分为特别府和普通府,特别府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如顺天府、奉天府;普通府相当于现在的一般地级市,清代普遍设置的是普通府。

府是道的下一级机构,最高长官是知府,一般由京官外放担任。

州,与府相当,分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有下属县,隶属于省,与府平级;散州没有下属县,分隶各府,与县平行。州的最高长官称知州。

4、县

县,是府(州)的下一级机构,也是最基层的机构。

清代的县有大有小,重要性不同,总体上从地理位置、耕地面积、赋税人口等维度进行评价,用“冲、繁、疲、难”四个要素来表示重要程度。

“冲”即地方冲要、交通枢纽,“繁”即事务繁重,“疲”即为民疲顽,“难”即民风强悍。四个字都具备的为“最要缺”,具备三个字的为“要缺”,具备两个字的为“中缺”,只占一字的为“简缺”。

不论“最要缺”,还是“简缺”,县级官员设置基本相同。

知县

清代每个县设知县一人,正七品,负责全县治理事务,从经济、行政,到文化、教育,再到治安、司法,无所不管,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

知县乃一县之长,直接负责管教百姓,被认为是“亲民之官”,虽官小品低,但握有实权,极受重视。

县丞

县丞,1人,知县下属,正八品,主管全县的粮马征税事宜,相当于分管副县长。

县丞有自己的办公机构,有攒典1人,作为其助手。

县丞不是必设,设置无定员,有的“中缺”“简缺”县根本不设县丞,《光绪会典》记载,共有个县设有县丞。

主簿

主簿,1人,知县下属,正九品,主管户籍、巡捕、文书工作。

主簿有自己的办公机构,称“主簿廨”,下设攒典1人,协助其办公。

主簿亦非常设,设置无定员,小县往往不设主簿。

巡检

巡检,1人,从九品,一般住在距离县城较远的市镇、关隘处,负责巡逻缉捕,维持治安。

巡检亦非常设,设置无定员,根据公务需要设置,小县往往不设。

除上述官员外,清代一些县还根据需要设驿丞(管理驿站和马匹)、税课大使(负责征收商税)、闸官(管理水利枢纽闸门)等等,这些都如同县丞,设置无定员。

也就是说,清代一个县里有正式编制的官,数量很少,大县最多不过3、4人,包括知县、县丞、主簿、巡检等;最少只有1人,就是知县一个光杆司令。

很多人认为清代官员这么少,还能管理一个县,充分说明行政效率高。

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三班六房

清代县衙除正式官员外,还充斥着大量吏。

县衙的内设机构有所谓“三班六房”,相当于现在县政府的组成部门。

“三班”为衙役,即壮班、皂班、捕班,每班设有班头。

1、皂班掌管护卫仪仗,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知县升堂审案时,拿着棍子站公堂的衙役。

2、捕班负责拘捕缉拿,维持治安,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捕快。

3、壮班掌管护从站堂,负责把守城门、衙门、仓库、监狱等重要机构,有时也负责站立公堂。

“六房”为典吏,即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每房设有房首。

六房为朝廷六部对口而设,机构职能也与六部对应,六部职责大家很熟悉,就不详细介绍了。

官吏冗员

三班六房的所有人员,都不是正式官,而是吏。三班六房充斥着大量胥吏与衙役,知县在县丞、主簿等人的协助管理全县事务,但具体事务都要通过三班六房来落实执行。

原则上,清代县衙的典吏有定额,数量有限,典吏多者10至12人,少者6至8人,但实际上机构臃肿,超员突出,即便是小县穷县,也有几十人,如乾隆元年谕令称:

“朕访闻直省州县衙门,经承之外,必有贴写;正役之外,每多白役。聚此数十辈无赖之徒,假托公务,横肆贪饕。”

清代后期,政务废弛,吏治腐败,冗员现象更加泛滥,往往多至百人,陈次亮《庸书》称:

“今六部之散吏,每署至数千人;州县白役,大邑千余人,小邑数百人。此辈眈眈然逐逐然,日思致富而无一艺可以周身,所取之财,非万姓之脂膏即公家之帑藏也。

所以说,清代县一级官员虽少,却拥有三班六房的大量典吏、衙役为知县服务,这些胥吏少则十多数十人,多则上百数百人,分工负责具体事务,再加上各种临时性的差役,才能勉强管教住一县百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