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契丹与突厥的依附、叛离关系
早期契丹与突厥的依附、叛离关系主要发生在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这三个历史时期。
(1)北齐天保四年()至隋开皇四年()契丹依附突厥汗国
早期的契丹族与突厥汗国发生关系是在突厥第三任可汗即木杆可汗统治时期,这时的契丹族正处于各自为政的古八部时期。公元年,木杆可汗继位,他不仅通过武力灭亡了柔然残部,还四处征战,打服周边国家。经过突厥的打击之后,以古八部为主体的契丹族有万家部众寄于高句丽政权,剩余大部分被迫依附于突厥汗国。
关于突厥打击契丹的原因嘛,有的说法是这样说的,契丹曾经受到柔然的压迫,因此两个民族一直存在着矛盾。当突厥强大并打败柔然致使可汗阿那瓌自杀后,柔然残部立铁伐为可汗。契丹摆脱了柔然的控制之后,不但没有收容柔然残余势力,而是顺势打击柔然残部并将铁伐杀掉。
契丹的这一举动触犯了北齐的利益。因为在北齐与北周对立之时,为了确保两国北部边疆的稳定,北周与突厥交好,北齐和柔然也成为了盟友。
契丹打击柔然对北齐的边塞构成莫大的威胁,所以在同年()九月,北齐文宣帝亲自率大军北伐契丹。各自为政的古八部在北齐骑兵的打击下部落离散,损失惨重。面对强大的突厥汗国,契丹除了一部分远走高句丽之外,大部分只能被迫依附于突厥汗国。
在木杆可汗时期,突厥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突厥汗国实行四可汗制度。木杆可汗为大可汗居于汗国的中部,总摄全局,并监理南面。在此基础上,由大可汗在汗国的东、西、北各册封一位小可汗,辅佐大可汗管理国家。
由于契丹处于突厥汗国的东部,因此归东面可汗阿史那库头(佗钵可汗)统领。公元年,木杆可汗卒,佗钵可汗继位,阿史那摄图(沙钵略可汗)为东面可汗,统辖奚、契丹等族。佗钵可汗去世后沙钵略可汗继位,此时的东面可汗为阿史那处罗侯(突利可汗)。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契丹等东北诸族的控制,沙钵略可汗向契丹派遣“吐屯”一职。(吐屯:说是监税,实为监国)。
此外,契丹还要在军事上配合突厥与中原王朝作战。开皇二年(),沙钵略可汗亲率四十万大军联合高宝宁分左、中、右三路大军向隋朝发动进攻。契丹在东面可汗阿史那处罗侯的统领下向幽州(今北京)进犯,幽州总管李崇拼死抵抗最终战死沙场。
面对突厥的进攻,隋朝除了在军事上积极防御,在外交上采用长孙晟的“合弱离强,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促使阿史那处罗侯停止对隋朝的进攻,契丹最终也退出了这场战争。
(2)开皇四年()至大业十年()契丹叛离突厥汗国
在隋朝军事和外交策略的打击下,开皇三年(),突厥汗国陷入了沙钵略与阿波两位可汗相互征讨的内战状态,国力日渐衰落,隋朝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在这种局势下,契丹杀掉突厥的监察官吐屯,各部陆续叛离突厥南下依附于隋朝。
由于突厥汗国处于内战之中,面对契丹的叛离,沙钵略可汗与突利可汗也无暇顾及,因此契丹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实力日渐壮大。此消彼长,突厥的日子并不是很好过。面对突厥汗国的内战,隋朝谁弱他帮谁,保证天平的两端趋于平衡,不使一家势太大。
基于此,隋文帝命晋王杨广派兵给予沙钵略可汗军事上的援助,使他逐渐的扭转了战局。在东面,隋文帝派遣使者责问契丹,令其停止与突厥相互侵扰。契丹各部立即“遣使诣阙,顿颡谢罪”。此后,契丹与突厥汗国基本上保持和平共处,互不侵犯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了开皇末期,契丹族各部拥有“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的局面。
而且十部之间建立起合作的军事联系。在复杂的周边环境下,契丹各部已经认识到了由过去古八部时期的各自为政转变为在军事上相互合作、协商的必要性。契丹族活动的地域范围开始急速扩张。
“好为寇盗”的契丹族势力日益强大并对隋朝东北的边防形成了威胁。大业元年(),契丹族抄掠营州(今辽宁朝阳),隋炀帝派韦云起征讨契丹。东突厥的启民可汗派出两万骑兵接受韦云起指挥,共同与契丹作战。大获全胜,而契丹族经过这次打击后,元气大伤。
但因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后,造成国内民怨沸腾,起义不断,隋朝国力江河日下。故而东突厥汗国在始毕可汗的统治下,再次称雄于东北亚,契丹被迫依附之。
早期契丹与东突厥汗国的关系
(1)大业十一年()至唐贞观二年()契丹依附东突厥汗国
启民可汗去世后,其子阿史那咄吉继位史称“始毕可汗”。在经过始毕可汗的经营下,东突厥汗国日渐强大,其势力范围即位广阔,在位期间,契丹族还是依附于东突厥汗国的。
不过始毕可汗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忠于隋朝,而是在默默发展自己的实力。隋炀帝征高句丽后,国内叛乱不断,东突厥汗国虽暗中支持北部割据势力,但仍然与隋朝保持朝贡关系。
大业十一年()正月,东突厥与契丹共同向隋朝遣使朝贡,这时契丹并没有依附于东突厥。同年八月,隋炀帝北巡塞北,在雁门郡(今陕西代县)被东突厥始毕可汗率十万骑兵围困,史称“雁门之围”。自此以后,东突厥再也没有到隋朝朝贡。因此契丹依附于东突厥汗国应该是在大业十一年()。
唐朝初年,东突厥汗国封契丹大贺氏联盟长为“俟斤”。“俟斤”是东突厥可汗授予某个异姓部落首长的官职,地位仅次于吐屯。唐高祖武德元年(),契丹依仗东突厥汗国的势力多次寇掠唐朝东北边境。
武德二年(),契丹寇掠平州(今河北卢龙县)。同年,始毕可汗去世,其弟处罗可汗继位。武德三年(),处罗可汗派遣其侄阿史那什钵苾率领契丹、奚、霫、靺鞨兵马进入幽州(今北京)支援窦建德,阻碍唐朝完成统一大业。
同年,处罗可汗去世,其弟阿史那咄苾篡夺汗位是为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封其侄阿史那什钵苾为突利可汗,管理东部契丹等族。
唐太宗贞观元年(),东突厥汗国统治下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铁勒诸部先后叛离,颉利可汗派遣突利可汗前去征讨,结果大败而归,突利可汗被囚禁十多日以示处罚。这一年,北方天降大雪,大量人口牲畜被冻死,东突厥国力一落千丈。
当时突利可汗掌管“奚、霫数十部,征税无度,诸部多怨之”。相反,唐太宗继位后注重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国家实力蒸蒸日上。契丹族在这样的周边局势下做出了叛离东突厥汗国转而依附唐朝的决定。贞观二年(),契丹在大贺氏联盟长摩会的带领下投降唐朝。
(2)贞观二年()至万岁通天二年()契丹叛离东突厥汗国
契丹投降唐朝后,削弱了东突厥汗国的实力,唐太宗与颉利可汗都认识到契丹对于各自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唐太宗征高句丽时,契丹兵在首领窟哥的率领下接受营州都督张俭调遣。当唐太宗班师经过营州(今辽宁朝阳)时,会见契丹各部酋长,并拜窟哥为左武卫将军。
贞观二十二年(),联盟长窟哥率领契丹八部内附唐朝,唐太宗设置松漠都督府,实行羁縻统治。唐高宗永徽五年(),高句丽王派遣安固率领高句丽与靺鞨兵打击契丹,窟哥率兵积极备战,在新城(今辽宁抚顺)大败高句丽与靺鞨兵,保证了唐朝东北边疆的稳定。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妻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杀营州都督赵文翙起兵反唐。促成这次叛乱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契丹族经过多年的发展实力已经强大,独立意识增强。久居他人之下,说到底还是不甘心的。
其次,契丹得到后突厥汗国的支持。拉一个盟友比自己直接上去头铁硬刚胜算要大。
总的来说,早期的契丹族正处在部落联盟发展阶段,其实力较弱。每当突厥政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政权时,契丹人就会依附之。如果突厥政权衰落或是灭亡时,契丹人就会转而寻找中原王朝和回纥汗国作为靠山。这种情况一直到唐玄宗时期才画上了一个句号。
早期契丹与突厥政权的依附叛离关系虽然是一波三折,但是从长时段来看,契丹人的做法符合了契丹族的根本利益。
公元年,回纥汗国的怀仁可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并传首于长安,后突厥汗国灭亡。毗伽可汗的可敦(正妻)率众南下归降唐朝。契丹跟随后突厥汗国的余众依附唐朝。玄宗封外甥女独孤氏为静乐公主嫁给遥辇氏联盟长李怀节。从此,突厥作为强大的政治力量退出历史舞台,契丹与突厥汗国的关系也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