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二区青救会主任赵文生烈士

北京中科白癫疯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赵文生(-),五台槐荫村人。在本村高小毕业后,于年初考入太原职业学校。“七七事变”后,回乡参加革命工作。年,任五台县二区青救会主任。他精明干练,青救会工作搞得很活跃。年,被提拔为县青救会组织部长,年任县青救会主任,年调任区区委书记。

五台区域划分

年7月16日,五台三区在东峪口村召开了全区军民多人的大会,对对抗做军鞋、送公粮、散布反动言论的地主李某进行批斗,打击了消极抗日和抵制抗日的顽固派,提高了三区人民的抗日士气,使三区抗日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当年秋季,完成公粮10万公斤,军鞋双,青年参军多名。知识界知名人士阎子登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抗日工作,以无党派民主人士身份担任了县议员。

抗日军政大学生胡维州

东峪村开明人士胡寿田变卖了30亩土地,购买了救国公债,并主动送3个子女参加革命。抗日军政大学学生胡维州,三区建设队多次动员他参加其组织,他都断然拒绝,并痛斥建设队“我不当卖国贼,我不当亡国奴,小日本终究要滚出中国”,后来参加了革命。

当时,五台县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时期,日军频繁大扫荡,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并在二区耿镇南山一线制造了“无人区”。赵文生不畏艰险,与区委的同志们一道,坚守岗位,发动群众,在无人区”坚持斗争。由于敌人残酷扫荡,干部们经常住在山沟崖洞中。

抗战二分区政治部旧址

年7月18日,日军调集了6万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恶毒的篦梳式“大扫荡”,又先后在砂崖、东峪口、王城、坪上、教场、白家庄村筑起了碉堡,疯狂地推行“治安强化”。他们将地处晋东北与冀西交界地的五台一、二、三区清水河以东,南从牛道岭,北至长城岭,长达50余公里、宽15公里~20公里、面积平方公里以内的房屋尽数烧毁,把劫后剩下的老百姓全部强迫迁往日寇所谓的“治安区”居住,北黑山至兰家庄一带的老百姓被迫集中在檀家沟村,兰家庄、东峪、里河府一带的老百姓被集中于东峪口村,陡寺以下至南坡一带的老百姓被集中于王城村,全沟大小29个村庄全部进入日军的监视之下。东峪村村长胡为全,村干部胡文尚、胡书全,因反对并村,被日军当场杀害。吕东元一家4口人,3人被杀,只留下1个嗷嗷待哺的小孩。胡福银、罗广华等3人被抓到东峪口据点里杀害。移城沟瞬间变成了炊烟断绝、田园荒芜、群狼争尸的悲惨世界。

东峪村秋景

《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于年回到这里采访,他写道:“所到各村不见一个人,除了乌鸦之外,也不见一个动物,荒草在院子里长得与门齐,井被填了,碾磨被砸毁了,分不出街道,分不出房间,村村都成了瓦砾一堆。”为了使共产党和抗日干部在“治安区”绝迹,日伪推行“保甲制”,实施“连坐法”,谁要窝藏共产党员和抗日干部,不仅本人举家遭殃,而且株连周围数户。日伪又大肆发放“良民证”,严格编排户口,组织维持会,设立情报员,只要有一户回村,其他几户则受株连。老百姓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宿居山洞、崖堂,挖野菜、采山果充饥。

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三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驻地八路军一道,奋起抗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农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贯彻党的减租减息政策,广泛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动农民采取算帐、伦理、讲法令等面对面的斗争形势,说服一些开明绅士和中小地主出钱、出粮、出力,支援抗日。“二五减租”、“四六分粮”的减息政策,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纷纷起来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工会组织发动工人开展与窑主的斗争。

青救会组织青年举办冬学、夜校,让他们识字、扫盲,同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割电线,埋地雷,站岗放哨,对敌人开展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妇救会组织女挣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投入抗日活动,为八路军洗衣、做饭、做军鞋、缝军衣、村口站岗、传递情报、掩护革命干部、护理伤病员。

国都殿文笔山

抗日干部赵济甫在国都殿村遇敌,一位妇女从墙头上看到后,急中生智,把赵济甫当作丈夫喊进院子,掩护了起来。罗家庄少女罗有香(现名罗秋月)夜行百里参加了八路军。王城饭山尖阻击战后,外河府村拥军模范刘二妮主动为八路军伤病员送饭送水,用土制验方给伤员熬药治病,在全区传为佳话。兰家庄村韩洋籽老人用酒食灌醉日军哨兵,打开牢房救出了八路军战士赵元普。

罗秋月

三区动委会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广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推行救国公债,实行合理负担,启发开明富户与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抗日救国。三高小教师高寿松(两涧村人)是清末最后一科秀才,学识渊博,秉性刚直,在乡里很有名望。三区区委会胡开明、穆岳等主动与其接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将毛泽东的著作借与他阅读,并动员他参加三区动委会。

阎锡山

过去曾经拒绝过阎锡山、赵戴文高薪邀请任职的高寿松,毅然担任了区动委会副主任。任职后,高经常给学生讲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又联系蒋介石和阎锡山的黑暗统治,讲解《苛政猛于虎》、《阿房宫赋》等文章。在敌我斗争的残酷时期,抗日政府给日伪三区区长韩国钧写一封敦促其投降的信,让高寿松面交其学生韩国钧。他欣然领命,将信亲自交于韩国钧。还列举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义正词严地劝其放下屠刀,改恶从善。

年腊月,天降大雪,滴水成冰,赵文生深入羊卧村开展工作,为避免遭遇敌人,长期露宿野外,结果将一脚趾头冻掉。但他依然坚持工作,顽强战斗,深受干部群众拥护。

年,赵文生调任定襄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年1月下旬,他带领县委工作组深入宏道六区工作。大年三十,他抽空回家探望父母妻儿。贴好对联,垒好旺火,他又急欲返回宏道镇。父母妻子再三挽留,要他住一宿,过个团圆年。他婉言抚慰,总说工作要紧,急急离家,奔赴工作地点。这一晚,区公所集中40名干部汇报工作,欢度除夕。刚开完会,阎锡山的武装特务组织—飞鹰队一伙人,全副武装,闯入区公所,拿着假公函,蓄意挑起事端。他们突然将区委书记陈世和和赵文生绑在座椅上,又举刀劈死。同时被杀害的还有其他干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宏道惨案”。赵文生牺牲时年仅29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相关链接

三区移城沟南邻盂县,东接河北省平山、阜平县,是晋东北抗日根据地和冀西抗日指挥中心的连接地带。全沟有大小村庄29个,居民余户,人口多人,耕地1.4万多亩。年10月,日军从太原、忻县、寿阳、平定、盂县、崞县、代县、浑源、大同各路调集数万兵力向五台的抗日根据地疯狂进攻,河边村、济胜桥、东冶镇、黄土坡先后被占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晋察冀军区和边区机关实行游击转移。晋东北一专署转移到兰家庄,晋察冀第二军分区驻于尧沟村,政治部驻于东峪村。三区动委会、三区区公所也相继成立,区公所驻陡寺村。整个移城沟遂成为抗日斗争的活动中心。

日军在三区的“治安强化”

老三区是阎军新二师和保安队驻扎并活动的地区。区动委会建立后,在驻地八路军和地方党组织的紧密配合下,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实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按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说服动员地主、各界人士出钱出粮,支援抗日,减轻了工农群众的负担。各村组织成立了自卫队,锄奸反特,维护社会治安。自卫队员手持大刀、红缨枪,有的还配备了步枪,广大农民第一次拿起自己的武器和敌人进行斗争。三区相继成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工人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和妇女抗日救国会。广大青年和民兵积极投身于抗日战线,受过多年压迫的妇女也冲破家庭的束缚,成群结队地活动在街头,宣传抗日救国,参加识字班学习文化。

檀家沟村日寇东坡据点碉堡

就在共产党的力量和影响日益扩大,群众的抗日情绪日益高涨时,阎锡山派山西省保安副司令兼省政府第一行署主任杨澄源来到五台,驻扎于三区檀家沟,重建保安一区司令部,派武世权任保安队副司令,并收集残部仍然驻扎在五台。这时,三区驻有晋绥军军官教导团、新二师、保安队。不久,阎锡山又派精建会、公道团、谍报组潜入三区,与当地顽固势力遥相呼应,秘密勾结,对八路军的抗日工作说三道四,挑动军民关系,并不时地制造摩擦,破坏抗日工作。他们经常向老百姓索要钱粮、柴炭,老百姓深恶痛绝,以歌谣“吃合理,穿负担,没钱儿花了就砍禁山”痛斥保安队人员的恶劣行径。年,保安队在陈家庄乘机暗杀了在该部做政治工作的革命干部徐继之。

区委书记刘大海在斗争中因寡不敌众,枪弹用尽后,跳崖殉难。区干部奋斗(徐秉谦)和郭舒在敌人的集中营中秘密组织党的临时支部,鼓舞和教育被捕的同志坚持斗争,并在火车上组织暴动,脱逃后找到自己的队伍又继续战斗。区干部胡水泉、胡金洞、胡金堂、刘子宽、胡克、阎河清、安贵槐、韩金山在“无人区”的对敌斗争中英勇顽强,立下了显著功绩。

注释:胡维洲,五台县陈家庄乡(原东峪口乡)东峪村人,胡俊长子。生于年(年),卒于年。陕西榆林抗日军政大学毕业。毕业后不愿在军政界干事,甘心当小学教员,他教学对学生不体罚,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群众称他是“娃娃头”。其亦懂医学,善写隶书。曾经担任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干部,在-年间任区教育助理员。

徐秉谦,又名奋斗,年12月生于五台县永安村,年2月入党参加工作,历任五台第四区、第六区书记,五台、忻县、盂县委书记,晋中组织部长等职。年3月,随军南下,年相继出任中央组织部党员管理处科长,机械工业部劳资司长等职。年3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经检厅副厅长,年11月离休。2年逝世。

作者介绍: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胡润先贤文化传播人,百家号乡村文化创办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山西新闻主编等。曾荣获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位优秀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