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封建王朝的朝堂从来就不缺乏对立,也从来不缺乏“对手”,然而几千年来对峙最多的便是“忠臣和奸臣”,在朝堂上他们从来都“未曾寂寞”,也从来未曾停下“对峙”的脚步,也从来没有放弃“对峙”的想法。
如商朝的费仲和比干、秦朝的李斯和赵高、清朝的和珅和纪晓岚、明朝的海瑞和严嵩,宋朝的庬吉和包拯,秦桧和岳飞。简直是一波高过一波,“此起彼伏”,最终都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奸臣“遗臭万年”,忠臣“万古流芳”。
最终还是忠臣获得了重大的胜利,然而我们今天的主角便是北宋历史上最强大的忠臣,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一代廉臣,“济世人于水火,解生民于倒悬”的“包龙图”、“包青天”、包拯。
出生奇闻
“嫂娘”一词出自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当中,应该属于包拯的专利,也囊括了包拯的出生奇闻。据野史记载包拯在出生前一日,母亲在夜里做梦,梦到一个白胡子老人家将一颗闪亮的星星送入到自己的肚子里,第2日便生下了包拯,但是出身的包拯一身漆黑。犹如黑炭一般,并且额头上还有一个月牙纹,当时包拯的母亲甚是害怕,也被这个孩子的形象所吓到。从而招来了邻居的指责和谩骂,以为是不祥之兆。
在于强大的压力之下,包拯的母亲将包拯遗弃,眼看着一代廉臣的包拯就要重走黄泉路,然而他的亲嫂嫂却对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将她抱回了自己家里。而包拯的嫂嫂刚刚生完他的侄子,才不到两个月,正好可以用他自己的乳汁喂养包拯。所以包拯是和侄子一起吃嫂子的乳汁长大的,后来将包拯喂养至三岁的时候,嫂子告诉了自己的父母!
殊不知,少娘的这一份善心,挽救的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性命,更是挽救了一代廉臣的性命。待到包拯成年入仕以后,为了感谢嫂娘当年对自己的救助和喂养,称呼自己的嫂子为“嫂娘”。既是嫂子又是亲娘,承诺日后为嫂娘养老送终,披麻戴孝。成为一段佳话,万世流传。
其实这都是野史记载,正史中并未有这一项记载。以上的真实故事是包拯的幼子被夫人遗弃,后被长子媳拯救收养长大,被历史文人嫁接到包拯的身上,可见“一代廉臣”的包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出仕经历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一举考中进士,当时的宋仁宗见包拯“面黑如炭”甚是吓了一跳,这时有官员上奏,说包拯相貌过于丑陋,不应该授予官职,怕有损朝廷的颜面。宋仁宗说大宋朝廷不“以貌取人”,只要有能力的人,就是“天子门生”,就是我大宋朝的官员,就是人民的福气。
最后宋仁宗“力排众议”授任包拯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知县。但是因为包拯的父母年迈,包拯上书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宋仁宗也很有耐心地将包拯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成为了一个监督赋税的父母官。因为包拯是家中独子,父母又不想让他经常离开,于是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宋仁宗还是同意了他,用自己的“仁”宽宥了大宋的所有官员。
对于宋仁宗来说,大宋是以“仁孝”治理天下,包拯的孝适合国家的政策需要,也获得了宋仁宗的体谅和宽宥。其实宋仁宗也期望自己亲生父母能在身边,自己能尽孝,可惜自己经历狸猫换太子一事后,父母均去世了。包拯此举也是牵动了宋仁宗的心弦,于是告知包拯,官微还是继续保留,让他“心无旁骛”尽心地孝敬自己的父母。
几年之后,包拯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3年守丧期满,还是犹豫、不忍离去,后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宋仁宗多次下圣旨返朝,直到景佑四年(年)包拯才赴京获授安徽天长知县之职。可见宋仁宗对包拯是多么的眷顾。
为官清廉佳绩满满
包拯获授安徽天长知县后,在到达县衙之前,便听闻县衙衙役对当地居民不尊敬,行使自己的职权侵害老百姓,于是上任当日便依据老百姓提供的证据,罢免处罚了县衙衙役。对于老百姓告状需要县衙衙役通传的陋习进行更改。设立“通闻鼓”,只要老百姓有冤情,就可以在县衙门前敲击通闻鼓,听到鼓声的县衙衙役,必须让前来告状的老百姓到堂上述情,不得有任何的阻拦。
此举完全改掉了大宋朝以往必须由县衙衙役进行通报,县官才开始升堂办案的陋习。也改掉了县衙衙役,通过门前禀报而收取老百姓钱财的陋习。此举一出使得更多的老百姓,更多没有钱财的老百姓,敢于前来敲通闻鼓,敢于前来告状。
包拯上任的第二件事就是惩治当地的恶霸赵岩。赵岩的父亲是大宋真宗一朝的官员,后来致仕回乡养老,但朝廷里面的人脉关系还是有很多。直到父亲去世后,恶霸赵岩就开始利用父亲在朝中的人脉关系,在当地无恶不作欺负良善的老百姓。而当地的父母官,当地的知县都迫于恶霸赵炎父亲在朝中的势力,敢怒而不敢言为任由其发展。
直到包拯上任之后首先就要惩治恶霸赵岩的罪过。当时的老百姓都纷纷猜测,包拯和恶霸赵岩会官官相护,所以老百姓均不敢来告状。直到包拯将恶霸赵岩传唤到公堂后,老百姓才“纷至沓来”。状告恶霸赵岩的所作所为,最后包拯将恶霸赵岩斩首,并且还给仁宗皇帝上书阐明案情,而且还将与恶霸赵岩有关系的官员,一并的上奏给宋仁宗。宋仁宗收到包拯的奏折之后。并没有因为这是一件小事,而袒护相关的官员,而是对所牵涉的官员进行了处罚。从此可以看出宋仁宗对于包拯这个臣子是多么的“厚爱有加”。
包拯此举获得了大量的民心。也开启了他执政为国、为民请愿的豪迈人生。
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砚归
包拯在天长知县执政的三年时间中。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佳绩满满。所以宋仁宗将包拯调任端州,任端州知州!在包拯离开的时候,天长县的老百姓“夹道送别”,县衙的通道均被堵得“水泄不通”。老百姓纷纷哭泣,失去了一位“为民作主”的好官,对于包拯的离开十分的舍不得。而包拯也十分的不舍,但是宋仁宗的调令也不得不遵从,所以便从天长县“千里跋涉”到端州赴任。
古代的端州就是今天广东省的肇庆市。此地是中国4大名砚中端砚的产地,而端砚是被定为大宋朝廷的贡砚,十分的昂贵。节俭的宋仁宗也只有一块端砚。可见其弥足珍贵,并非一般人所能拥有。
而包拯上任之后,首先改掉了端砚开采的陋习。按照以往的规定,大宋朝廷下发贡献的数目,但是当地开采的数目一定要翻倍。而翻倍开采出来的端砚,一部分便送于朝廷的要员,另一些也用于端州的官员使用。包拯上任之后,逐将这项陋习进行改革。朝廷下发的开采数量是多少?端州开采的数量就是多少,决不允许翻倍或者超数开采。
然而在开采端砚中有当地的官员,压榨采砚的老百姓,克扣他们的工资。私自开采端砚进行牟利。并且在当地横征暴敛,包拯上任之后,就对这些官员进行了处罚、罢免。还上调了采砚台工人的工资标准,可谓是为民谋福利。
包拯在离开端州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无不哭着相送,都不愿这位父母官离去,最后送了2里路才回去,后来,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感谢包拯执政时期的宽宥政策,为了感谢这位好官,逐大家集资购买了一方难得的名贵端砚,送给包拯,结果包拯等民众走后,乘船过江心的时候将端砚扔在了江水中,并说道:“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砚归”,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包拯此举使得端州的官员“奢靡之风”锐减。官场“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三年的端州之任,也使得包拯成为当地百姓所称赞的好官-------包青天!
执政开封
包拯三年的端州执政期满。宋仁宗觉得历练差不多了,所以逐将包拯调任开封,任开封府府尹后在嘉佑三年(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但还是兼任开封府府尹一职在开封府办公。
要知道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就相当于我大中国现在的北京市一样。作为国都,它的象征意义非常重大。其安全意义更是重中之重,关乎国家的命运。然而宋仁宗将此大任交给包拯,让包拯执掌开封府对包拯的厚爱和期望真是太高了。当年宋太宗担任过开封府尹,宋真宗也担任过开封府尹。从而可以看出开封府尹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一定是皇家成员皇亲国戚才能执掌开封府的。
然而包拯却是个例外中的例外,被宋仁宗破格的任命为开封府府尹。这是多大的信任和荣光?从而使得包拯走上大宋朝的政治舞台,成就其辉煌一生的官宦生涯,也由此登上了人生的顶峰。
出使契丹,怒怼太后
庆历五年(年)八月,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据史料记载:当时辽国的萧太后知道包拯是大宋朝的名臣,想据为己有,招包拯到辽国任职,于是决定先给包拯一个下马威。萧太后见到包拯并未进行参拜,于是便问罪起包拯:“包拯你有好大胆子见到哀家为何不跪不拜,你可真是胆大”。包拯回复:“如今我为宋国使臣,宋辽两国来兄弟之帮宋国为兄辽国为弟,天下岂有兄跪第之礼?”将萧太后怼得无话可说。
萧太后又说:“如今你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死,一条是投降作为大辽的臣子!”包拯微笑道:“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包拯宁愿做后者,我大宋朝廷绝无无投降之人,即使我包拯今日死在太后的刀下,亦有千千万万个包拯站出来,我大宋的国威岂能由别他人践踏,太后辱我杀我事小,挑起两国战端事大,如果两国开战,受苦的是人民,都说太后爱民如子,难道愿意看到两国老百姓受兵刀之苦?”
面对包拯的忠贞和果敢,不畏强权,大辽萧太后放弃了收复包拯的想法,他也收复不了包拯,只觉得自己没有福气,身边没有这样的能臣,只好作罢,放包拯回去。从辽国回去的包拯,将自己所看所闻,以及契丹的步防情况、防御体系逐步上奏朝廷,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正是包拯的这一举措,才使得辽国不敢轻易进犯边关,保护住边关的安宁。
回到朝廷后的包拯被宋仁宗破格提拔为“枢密院副使”,成了宋朝的国防部副部长,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刚正不阿怼皇帝,铁面无私铡王爷
宋仁宗他想提拔自己宠幸的张美人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微使,先从宰相们商议之后,然后拿到朝堂上,公义结果,刚把这个一方案一提出,就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御史包拯反对。对着宋仁宗便是一阵的狂怼,要知道这包拯是“不畏皇权”,“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主,可谓是见谁怼谁,连宋仁宗这位提拔自己的领导也不放过,不把皇权放在眼里。即使是面对宋仁宗,包拯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一定要行使自己御史的权利。
包拯怒怼宋仁宗:这属于“超拔”。张尧佐一无军功、二无对社稷的贡献,也非文人出身,他的口碑和功劳完全不可能得到此职位,只是仰仗自己侄女贵为美人而已,这样提拔完全乱了大宋的朝纲,将大宋律例放在何处?那些获得军功,有功于社稷的人,却没有得到奖赏,也没有获得此职位?敢问皇上一碗水如何端平?包拯在怒怼宋仁宗时“,义愤填膺”态度十分激昂,讲话时唾沫星子飞舞,溅见了宋仁宗一脸,让宋仁宗又羞又恼,最后只能以长袖遮面遮挡包拯的唾沫星子不说话,忍气吞声,最后放弃了这个提议。
要知道只有宋仁宗才能忍受包拯,面对不给自己留情面的包拯,不但不怪罪而且还越加地重用他,凡是朝堂决议的重大事件都要包拯参加。而包拯面对皇权,毫不示弱,坚持自己的原则,敢硬钢宋仁宗,当面怒怼,还喷一脸唾沫星子,恐怕只有宋仁宗能够忍受,换做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估计包拯灭十族都不够!
包拯担任开封府尹后破获的重大案件有几百起?甚至有一些还不是出自于包封府管辖范围的案件。均被包拯一一破获,数次获得宋仁宗的嘉奖,甚至宋仁宗还将奖励令发往包拯合肥的老家。将嘉奖的圣职级嘉奖的令牌悬挂于包拯包氏宗祠的顶端,以示包拯的为官佳绩与为国功勋!
然而接下来的案件却使得宋仁宗有些许的不满。有史料记载,宋仁宗的堂叔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在开封城里强抢民女,还将其家人杀害,使得开封城的居民怨声载道。因为王爷身份老百姓惹不起,于是苦主到开封府去告状,包拯面对这个案件,脸色稍许有些迟疑。这是皇家的大事,又牵涉到皇家的颜面,包拯该何去何从该怎么处理了?考虑许久的包拯,最后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原则,逮捕了宋仁宗的堂叔。将这位皇亲国戚的王爷押入大牢。
宋仁宗知道之后,逐传下圣旨要包拯,释放这位王爷。可包拯并没有让宋仁宗如愿以偿,而是根据大宋律法,将这位皇亲国戚斩首示众。要知道违抗圣旨又斩杀皇亲国戚,这便是逆龙鳞的行为。结局如何包拯心里自然清楚,但是不能违背他的誓言,也不能违背他的原则,他不得不为民请愿将王爷斩杀。
在斩杀王爷之后,宋仁宗即刻派人传包拯至皇宫。宋仁宗雷霆大怒:“谴责包拯不遵从圣旨,斩杀皇亲国戚。将皇家颜面放于何处,将当今皇帝放于何处?”只见包拯不慌不忙,从身边掏出一本大宋律令。再将王爷所犯之罪的证据一一摆在面前,与宋仁宗拉开架势,进行争论。争论到激烈的时刻,包拯不惜用手扯住宋仁宗的龙袍,势必与宋仁宗争论到底,面对包拯的蛮横无理,宋仁宗也别无他法。再看看大宋律令,再看看这位王爷所犯之罪的证据,宋仁宗也不再争论呢。最后甩手而去,而包拯却不依不饶。追着宋仁宗理论,最后在丞相等人的拦截之下,宋仁宗才可以得脱身。
最后包拯还是继续做他的开封府尹,而且宋仁宗还将他的月俸提高了一倍,各种奖赏,各种福利,纷至沓来,让包拯都觉得很诧异。
结语
也正是宋仁宗的这个皇帝,才能够忍受包拯,而且能重用他。换做其他的皇帝,他的小命早已不保,他的向上人头早已落地。正是有宋仁宗的支持,有八贤王的支持,包拯才不畏强权,为民请命不惜与庞太师结怨!不畏皇权,怒斩王爷,成就了自己“不畏皇权、刚正不阿”的美名,也成就了自己辉煌一生!相对于大明朝的海瑞,包拯的境遇好多了,海瑞是可以和包拯平肩的的人物,被世人并肩评为中国的好官,为民请愿的好官,一个是海青天一个是包青天。
海瑞就是因为写了一篇大骂嘉靖皇帝的《治安疏》,最后被囚禁牢狱,落得妻离子散的下场,相反包拯不但没有被惩罚反而得到宋仁宗的重用?最终还是宋仁宗的“仁”成就了包拯,而大明王朝的嘉靖皇帝就缺少了这个“仁”字,所以海瑞才锒铛入狱。但是两位皇帝都知道这两人都是为了国家,都是为了江山社稷,所以最后都没有杀之,也最终用不同的方式成就了两人的一代名臣、一代贤臣、一代谏臣、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