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中国的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呼吁共赴国难、联合抗日,宣布:“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并待命出发,担任抗日前线职责”。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第师、第师、第师和总部特务团。
其中,第师是由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和陕北红军的一部分改编的。刘伯承为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张浩为政治委员(年1月,邓小平接替张浩任政治委员),下辖第、第两个旅。
八路军主力部队序列表
第旅由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改编,其第十、第十二师分别改编为第、第团。王宏坤任旅长,王维舟任副旅长,耿飚任参谋长,苏精诚任政委;第旅由第三十一军改编,其第九十一、第九十二师分别改编为第、第团。陈赓任旅长,陈再道任副旅长,李聚奎任参谋长,王新亭任政委;此外陕北红军之第二十九、第三十军,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和第十五军团骑兵团分别改编为师直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骑兵营。编余干部和西路军的归队干部组成了教导团。改编后全师共1.3万余人。
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示意图
正当红军改编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已对中国展开全面进攻,华北战局已十分危急。日军占领平津地区后,兵力逐渐增至8个师团另6个独立旅团,统归华北方面军指挥,分三路大举进攻:一路沿平绥路西犯;一路沿平汉路南犯;一路沿津浦路南下。国民党这时在华北的军队有70万人,分别归第一、第二战区指挥。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对抗战事先并无充分准备,仓促应战,又拒绝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实行运动战、歼灭战的作战方针,单纯防御,不敢出击,而且指挥混乱,互不协同,因而虽然不少爱国官兵奋起抵御,英勇杀敌,但仍导致了在战场上节节失败的局面,未能给敌人以重大打击。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早已估计到华北抗战形势必将日趋恶化,未来坚持华北抗战局面,只有依靠共产党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因此,在华北战局危急的形势下,八路军不待改编全部就绪,就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太原会战示意图,可见八路军进军及战斗路线
为切实贯彻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决定,八路军的3个师分别依托恒山、管涔山、吕梁山、太行山向敌占交通线和中心城市取四面包围的态势。各师于8月下旬开始,先后出动,开赴形势危急的华北战场。
第师于9月中旬挺进至同蒲路以东以恒山山脉为依托的晋察冀地区,第于9月下旬挺进至同蒲路以西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绥地区。两师进入预定战略展开地区后,立即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以坚定的信心和积极的行动,结合华北地方党,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抓紧战机积极打击敌人,连续取得了平型关、井坪镇、雁门关等战斗的伟大胜利,为尔后共产党和八路军坚持华北长期抗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了良好的开端。尤其是平型关一战,是八路军出师后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是中国抗战初期的空前大捷,是日军侵华以来受到的第一次歼灭性的打击,大大震撼了敌人,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师旅行动路线图
而第师则不是全部赶赴抗战前线,其第旅旅直及第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等部队留守陕北,脱离本师建制外。其余的如第旅全部、第团、教导团、骑兵营等单位共余人,于9月30日至10月6日由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地区先后出发,经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抗日前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东南抗日根据地。
年10月10日,当刘伯承师长率先头部队第团,为配合第师部队侧击由晋北南犯之敌进抵五台县东冶时,经雁门关南犯之日军已攻陷代县、原平,正向忻口进犯;经保定南犯之日军已陷石家庄,正向娘子关进犯;太原已处于晋北、晋东两路日军钳击中,山西已成为华北日军的主攻方向。
当时,日军由大同经朔县至宁武和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以及由张家口至代县间的交通均被八路军第、第师部队多次切断。进攻忻口日军的后勤供应受阻。第师奉命以第团向原平东北山区挺进,执行侧击南犯敌人后方的任务。
阳明堡一带地形图,及团进攻路线示意图
当部队到达指定地区后,发现代县、阳明堡、崞县等处均驻有日军,并以阳明堡机场为其前进机场,轮番出动飞机轰炸忻口、太原的国民党军。经详细侦察后,第团团长陈锡联遂决心夜袭阳明堡机场。具体部署是:以第三营为突击队袭击机场炸毁敌机;以第一营袭扰崞县钳制崞县之敌;以第二营(欠第七、第八连)为团预备队,和团指挥所位于苏龙口北侧地区;并以第八连位于王董堡破坏阳明堡西南之交通,保障第三营后方的安全。团属迫击炮连置于滹沱河边,对第三营进行火力支援。
在卫星图上看这次战役
19日夜,各部队分别出动。第三营在营长赵崇德率领下,偷渡滹沱河,以第九连警戒阳明堡方向可能来援之敌,以第十、第十一连组成突击队秘密进入飞机场,第十连由机场西面突击,歼灭敌警卫部队,掩护第十一连安全,第十一连由机场东面突击,直接摧毁敌机。以第十二连作为营预备队。当赵崇德率第十一连隐蔽进入机场距敌机群约30米时,尚未被敌人发觉,进入机场向敌警卫部队接近的第十连,被敌发觉。两个连遂按预定计划发起猛烈攻击,一路打退敌多次反扑,一路扑向机群,予以猛烈火力袭击,并将集束手榴弹塞入机舱,敌机群顿时爆炸起火。经1小时激烈战斗,将24架敌机全部焚毁,并歼灭日军警卫部队余人。战斗中第三营伤亡指战员30余人,赵崇德营长光荣殉国。
阳明堡战斗示意图
这一机动果敢地袭击战斗,是第师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给全师将士以极大地鼓舞,使猖狂进攻的日军在急欲夺取忻口之际,丧失了空中突击力量,使其不得不以相当兵力加强其后方守备,这样就大大牵制了敌人,有力地援助了国民党军作战。这一战斗的胜利,与第、第师在晋北的积极作战相结合,不仅起了暂时稳定晋北战局的作用,而且加强了全国军民对敌后游击战争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与八路军的声威。
阳明堡战斗的主要经验是:(一)乘敌之隙,积极捕捉战机。利用抗战初期日军未遭严重打击,思想麻痹,警戒疏忽的弱点,予以突然袭击。(二)侦察细致,部署周到。夜袭前,干部亲自到滹沱河边查清飞机、警卫部队数量,以及掩体等位置。(三)战斗坚决勇猛,动作突然干脆。担任袭击机场突击队任务的第三营,是一个经过土地革命战争的能攻善守、以夜战见长的部队,曾被授予“以一胜百”的奖旗。他们避开敌警卫部队驻守的机场北端,从机场东西两侧隐蔽进入机场,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当敌机被集束手榴弹炸毁后,敌警卫分队疯狂反扑时,突击队则以飞机残骸为掩蔽与敌进行3次肉搏,达1小时之久,尔后迅速撤出战斗。这次战斗的缺点是:直接用于突击的兵力只有两个连,有些人员没有按规定佩戴识别记号,有时难辨敌我;部队大刀、刺刀等近战武器也嫌不足。
《大明会典》中山西边镇图里的阳明堡,红圈处即是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代州志》中的阳明堡
阳明堡是雁门关的分汛
日军建设机场所处的阳明堡,在明清时期是作为雁门关分汛设防之地,是整个长城防卫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今天是代县11个乡镇的其中一个镇。在阳明堡之战过去10几年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代县县委、县政府在阳明堡飞机场遗址上建设了一个农场,其目的是为了不使土地闲置之外,也是为了保护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遗址。
阳明堡飞机场遗址
阳明堡飞机场遗址于年8月被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年9月被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代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6月8日,山西省党史办将其列入革命遗址类别的重要党史(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