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县官是一个人管一个县吗

县是我国古代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当代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乡镇一级。古代一个县的人口少则几千人,多的能达到几十万人,人口规模和当代的一个乡镇比较接近。一个县里有这么多的人口,还有不少的日常政务,单靠县官一人是管理不过来的。

古代的县官和现代的县长类似,他们都是负责县政府的全面工作。负责县政府的全面工作,这和一个人管理一个县还是有区别的。无论是在当代的县政府还是在古代的县衙,都有一些协助县官管理全县事务的官吏。

古代一个县的规模和事务都远不如当代的县,县衙的机构设置也相对比较精简,县里协助县官的佐官通常只有寥寥数人。县衙佐官的人员设置在每个历史时期并不是一致的,常见的佐官包括县丞、主簿、县尉和教谕等。

县丞是县衙里地位仅次于县官的官员,是县里的二把手,地位和作用相当于现代的副县长。

主簿是县官的第二重要的助手,地位仅次于县官和县丞,主簿的地位和功能类似于现代的县政府秘书长之类职务,但明清时期的主簿又兼管户籍、缉捕等事项。

县丞和主簿是最常见的县官佐官,他们都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在县衙里有自己的办公室,也有相应的级别,以明清时期为例,县丞是正八品的,主簿是正九品的,两者都是芝麻小官,一般是由举人和秀才担任。

除了县丞和主簿,县尉也是比较常见的县官佐官。有些历史时期不设县尉一职,而是改设典史等职务,他们的功能是类似的,都是负责县里治安、典狱方面的工作,相当于现代县里的政法系统。以明清时期为例,明清时期不设县尉,而是设典史一职,典史是不入流的小吏,也就是在从九品以外,是没有品级的小吏。

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县官佐官就是县学教谕。中国古代把教育和考试视为很重要的事项,负责教育和考试的官员地位也比较尊崇,比如在有些历史时期教育官员见到上级官员是可以不用下跪。明朝的海瑞在担任福建南平县教谕的时候就曾这么做过,气得上级官员脸都红了,海瑞也因此得了个“海笔架”的称号。

教谕掌管县学,类似于现代的县教育局长,但地位相对更尊崇。教谕的品级也是随历史时期有所变化,清朝的教谕是正八品的,和县丞级别一样,而明朝的教谕则是不入流的小吏。也就是说海瑞在担任福建南平县教谕的时候,连从九品都不是,是没有级别的。

总而言之,古代的县官并不是一个人在管理一个县,县里的许多事务是由县丞、主簿、教谕等官吏协助处理的。这种情况在当代县政府也是类似的,县长下面也有副县长、局长等一帮人员在协同处理县里政务。差别在于古代县衙机构设置较简单,协助县官的官吏数量也较少,而现代的县政府下设机构相对繁多,协助县长处理政务的官员多了许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