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政府机关的配置,包括官和吏两部分。官一般是上级指派的,按职权大小分为县令(或称知县)、县丞、主薄、县尉(明朝后称典史)等
吏的来源则多是当地豪族推荐或县官挑选。吏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县衙配置的,即衙役和书史;一部分是县令亲自挑选并为县令工作的,即师爷和长随。
古县衙建筑一:上级指派的官
1,县令
县令是一县之长。我们总是说县令是七品芝麻官″。正因为县令在基层主政一方,关乎帝国安全,所以,历代帝王对县令的任命,都非常重视。
比喻朱元璋,全国一千多个县,每个县令他都要亲自挑选考核。县令就职前,朱元璋还都要亲自接见训话,以把好最后一道关。
南北朝时的北齐,规定非士族不得为县令。县令的收入,比同级京官要高得多。
雍正皇帝曾专门对县令训话,他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你们才是亲民之官。若县令品行不端,国家基础就不会牢固。你们就是国家的基础。
县令的称谓也一直在演变。如西周时叫县正″,王莽时叫县宰″,北宋时叫知县″,元朝时候叫达鲁赤花″,其余的大部分时候都叫县令″,一直到明清。
县令里出了许多牛人。唐宋时几乎每个宰相都有做县令的经历,因为国家有严格的规定,没担任过州县职务的,一律不得担任宰相。自科举制确立后,县令也多从进士中选拔,无功名者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县令在古代民间有县太爷″和父母官″之称谓,权力很大,是实打实的一方诸侯″。
2,县丞
县丞仅次于县令,是县令的首席佐官。因为坐的是第二把交椅,明清时民间称之为二尹″。原来,元朝时县令又称大尹″,所以之后二尹″就成县丞的俗称。
县丞这个职务,久己有之,可以上朔至春秋战国时期。稍大的县一般会设两个县丞,更大的县则要设两个以上的县丞。比喻,明朝的边疆县,一般分设粮马县丞和军匠县丞。
县丞是正儿八经的地方官。比喻唐宋元时代,凡进士及弟者才有资格担任县丞。县丞在县令告病、丁忧或调任后,可以全权代理县令的一切职务。有时候,县丞也敢和县令起争端、闹意见,归根结底,大家都是朝廷选派的。
县丞在隋唐时属从八品″,明清时属正八品″。
3,主薄
唐宋时,主薄和县尉一般连在一起说,通称薄尉″。主薄是老三,县尉老四。但在清朝,主薄通常代替县丞的角色,成了老二。因为清朝许多县或者只有县丞没有主薄,或者没有主薄只有县丞,原来,县令的师爷代替了他们的部分角色。
大儒程颢:曾任上元县主薄主薄执掌文书,既有县令秘书长的角色,又要负责户籍赋税等具体工作。唐朝时,主薄属从八品(大县)或从九品(小县),明清时,主薄正九品。
主薄职小权重,地方豪强为减少赋税,只能向主薄行贿,所以是个肥差。
唐宋时主薄通常是科举出身者步入仕途的起点。及至清朝,因帝国财政困难,主薄中也有不少是捐官″。
4,县尉(典史)
县尉是治安官,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但明朝后县尉这个官职不在了,被典史代替。但其实典史也只代替了县尉的部分功能,还有部分功能被巡检代替。
明朝之前的县尉,权势很大的。比喻曹操曾做过洛阳县尉,他执法严厉,有一次把权臣蹇硕的叔父活活打死。刘备做安喜县尉时,也曾鞭打督邮。柳宗元、白居易、温庭筠、宗泽、蔡京都做过县尉
之后的朝代,县尉越混越差,直混到主薄之后九品十八级之外了。不过,他仍算县令的佐官,有机会代替主薄、县丞甚至县令的职务。
曹操:曾任洛阳县尉元朝时县尉改称巡尉司″,又称典史″。明朝后就无县尉″称呼了,县尉的职责剖成典史和巡检两部分。
二:县衙里的吏
1,师爷和长随
师爷和长随都不属政府体制内,他们和县令是雇拥关系,由县令支付薪水。但由于是县令亲信,又有着很大的权势。
师爷古己有之,以前叫幕僚、或称刀笔史。有权势的人会邀请一些具有较高声望的读书人为自已工作,提供衣食钱粮。如战国时的四大公子,就养了许多这类人。
但师爷这个称谓则起于明,盛于清。
师爷开始一般是由县令亲自邀请的地方知识分子,比喻科举上没考中进士的。左宗棠、林则徐都做过地方官的师爷。后来出现了职业师爷,如赫赫有名的绍兴师爷。
师爷和县令一般又有点朋友关系,县令也要叫他一声先生,所以又称幕友,在县衙威信较高。
因为师爷的薪水是由县令自掏腰包,所以人一般不多。大县十个左右,小县2、3个。
绍兴师爷形象长随″通俗地说就是帮县令跑腿的。有的相当于县令的办公室主任,负责县令的印信掌管、签押、文件保密之类。有的还帮县令做杂役,如看门的门丁。
长随和师爷一样,都要县令掏钱养,所以人也不太多,大县二十来个,小县也就十个左右。
长随和师爷只是一种职业,和县令并无人身依附关系,不是县令的奴仆。长随的收入一般不高,他们的收入多来自灰色收入。
至于县令哪来的钱养那么多师爷和长随,则不是我们探讨的问题了。
2,书史和衙役
书史负责史、户、礼、兵、刑、工六房的文书工作,是有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人员,由财政拔款付给薪水。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都是县衙必不可少的角色。
政府对书史人数一般有定额的。据《清会典事例》记载,清朝要求县级书史一般不得超过15名左右。超过定额的话,雇拥官员将会受到惩罚。但一般情况下,各县书史都是远超定额的。在清朝,小县通常有书使七八百,大县也不下一、两百。
为什么?这里面其实分正式工和临时工。临时工拿钱不多甚至分文不取,家里本有田有地,但帮政府跑腿可以提高自己在地方上的威信,顺便捞点小油水,也觉得很满意。
古代衙役形象衙役的情况类似,也是有政府编制并由财政提供薪水的。衙役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类似于警察角色,如捕快、仵作;另有一部分是杂役,如马夫、伙夫、轿夫之类。
同书史相同,政府对衙役也有人数定额,清朝有规定一般不得超过人。但其实在清朝,大县有衙役通常不下数千,小县也有衙役不下几百。官方都挣只眼闭只眼。
原来,衙役也大多是由临时工撑起来的。清朝称衙役的正式工为白役″,临时工为帮役″。这帮役″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协警吧。
据记载,清代大兴县衙役定额为:皂隶16人,门子2人,马夫12人,轿夫与伞扇夫7人,禁卒8人,灯夫4人,仓夫4人,库卒4人,民壮50人。总计人。实际远不止这个数。据当时巴县县令刘衡的记载,他所在的巴县,前任留下的衙役不下人。
那么,政府肯定不会拿钱去养那么多衙役,他们的收入哪里来?其实,这就和县衙超定额的书史一样,地方上有一大堆人抢着为衙门做事攀亲″,也有一些豪强子弟和地痞愿为政府做义务工″,一来可以狗仗人势在地方上抖威风,二来也可以捞些黑钱。
三:其他
除了以上的几大块外,县衙还有一些杂役官员,都有公务员编制的。
如巡检,这个职务明清前是属县尉的职责。巡检在清朝是正九品,负责练兵、巡逻、镇守关隘,具有现代警察和军人的相关作用。巡检官署为巡检司,受县令节制。
李自成:曾任地方驿官其他如管理政府仓库的仓大使,管理水利设施的闸官,管理驿站的驿丞,管理课税的税课司大使,管理河泊的河泊所官等等。
另外,还有上级委派到地方的学官教谕,负责管理一县的教育事务。海瑞就做过教谕。
结语
古代县域官员的来源也很多,买官卖官也很普遍,所以鱼目混珠。
一些地方豪强先派子弟在县衙当差熟悉案牍,然后到别处买官。及至清末,因为各种不平等条约大量赔款,财政困难,所以对买官(纳捐)是开放的,最高可以买到道员。当然,大部分人还是买到县里。
其他如荫袭、保举、军功等等,都可以在县衙谋个肥差,这些人先出了血″,自然要从百姓那里拿″回来。
所以古代县衙的吏治确实够乱的。光那么多临时工″伸长嗷嗷待哺的脖子求食,就够平民百姓受的。通过了解古代县域的官场,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清朝那么腐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