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20801/11369538.html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咱们中国古代的县衙里似乎就只有知县一个官,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归知县管。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古代县一级的行政机构虽然没有现在的分得这么细,但也绝不是什么事都要知县一个人亲力亲为。
以离我们最近的清王朝为例,县衙里的架构与朝廷里的六部架构其实差不多,也同样分吏、户、礼、兵、刑、工,只不过不叫“部”、而叫“曹房”,俗称“县衙六房”。“县衙六房”位于县衙大堂院落的两侧,由小官或者吏具体负责吏、户、礼、兵、刑、工方面的事务。说白了,所谓“县衙六房”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六部,并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县衙里面的所有事情都是知县一个人在管。
▲请看清楚,是户房、不是“产房”
不过,这里面并不都是官员。秦汉时期,官和吏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咱们中国古代的官和吏逐步“分道扬镳”,成为了两个完全不不同的系统。官是在吏部有正式备案的官员,俸禄由朝廷统一发放,即便是低于从九品的“未入流”也依然算官员、在吏部都是有正式备案的。这些官员的升迁、贬谪、调动,必须经过吏部,上级官员只有建议权、却没有任免权。比如某位巡抚想换掉某位知县,他只能向吏部和皇帝提出建议,但不能直接将知县免职或调任他职。
吏则完全不同,吏是由各级衙署自行聘用的人员,不需要在吏部备案,这些人的薪资也由各级衙署自行解决,朝廷不予发放。再就是升迁问题,理论上只要是官员、哪怕是“未入流”的官员,也是可以升到正一品的。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不代表就一定不可能。但吏是绝对不可能!除非他通过科举、捐纳等等途径去谋一个出身,否则永远只能是吏。像三班衙役、狱卒之类所谓“皂隶”及其三代以内的后代,在一些朝代甚至还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
那么,古代的县衙一般有多少官员呢?这个不一定,不同的朝代编制有所不同,官员的人数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个朝代、同一时期,大小、地域不同的县,县衙里官员的数目也略有差异。同样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为例,一个县衙里会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官员。但一些比较小的县可能会不设县丞;而一些比较大的县,还可能会设置多名县丞。这个要以具体情况来看,不能“一刀切”。
在一些重要的市镇、关隘,有时候还会设置巡检之类。除此之外,还有负责具体事务的如驿丞、税课大使、仓大使、河泊所大使等等。这还不是全部,每个县还有学官,如县学教谕、训导等等。还有医官、阴阳学训术(管风水星相)、僧会司(管理僧人)僧会、道会司(管理道士)道会等杂官。这些人或只是从九品、或“未入流”,但都是在吏部正式备案的官员。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清朝学官很特别,虽然在各县办公,但并不归知县管辖,而是归各省提督学政系统“垂直管理”。所以,学官的品级也要相对要略高一些,清朝的县学教谕一般为正八品、与县丞平级,训导一般为从八品、比主簿还要高一级。其他的,除了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和巡检从九品之外,几乎都是“未入流”。但不管怎么说,古代的县衙里都远不止知县一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