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史看山西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技术史看山西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苏玉娟

(山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山西太原)

摘要:从石器技术、铜器技术、铁器技术及建筑技术、壁画绘制技术等方面分析山西在华夏文明中具有极强的辐射力、融合力和影响力。提出新世纪应发挥山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努力实现文化及其产业对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文明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涉及一个社会或国家精神的(艺术、宗教、道德、科技、法律等)和物质的(产业、技术、经济等)和生活的总体”。山西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山西石器技术、青铜器技术、铁器技术、建筑技术、壁画绘制技术等的发展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融合力和影响力。

1  石器技术体现华夏史前文明辐射性交融性

旧石器时代,山西曾是中国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的集中地带,是华夏先民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由此积淀了丰富而深厚的原始文明,并对周围地区产生了极强的辐射力。据目前所知“,山西现已发现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尤其是“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全国共发现处,山西地区就占了多处”。数量之多,文化年代衔接,历史脉络清晰,形成了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

旧石器时代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是芮城县西侯度文化(距今约万年)遗址和河文化(距今约万年)遗址。在西侯度出土的文物中,有数十件大石器工具。考古资料表明,石片石器是由西侯度人开创而成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并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石片技术的国家,从而为探索人类石片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还发现有被火烧过的兽骨、鹿角和马牙化石,证明西侯度人已开始用火,比“北京人”使用火早多万年,开创了中国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也是世界上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之一,对探索山西在华夏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西侯度人创造了目前在我国首屈一指的原始文化,尔后的匚合河文化(距今约50~10万年)遗址位于芮城县内,它是西侯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现了小尖状器和石球两种石器工具,在我国旧石器时代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旧石器中期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是襄汾县丁村文化(距今约10~5万年)遗址和阳高县的许家窑文化(距今约10~5万年)遗址。丁村文化是山西地区首次发现人类骨化石的古文化遗址,并且是粗大石器向细小石器过渡的关键时期,与北京猿人及蒙古人有亲缘关系“是中国黄河流域中下游、汾河沿岸生活的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许家窑文化是迄今为止山西地区发现人类骨骼化石最多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并以细小石器而闻名于世,同时说明狩猎业是他们主要的谋生方式,对促进狩猎经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旧石器晚期以位于朔州峙峪文化(距今约5~1.5万年)为代表,在这里发现大量石制品、各类动物的牙齿和用火遗迹,同时还发现了石镞。石镞的发现,意味着峙峪人已发明和使用了弓箭,这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弓箭。原始人类继承发扬西侯度文化传统,形成了在华北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并对华北其他地区和华南地区产生强烈的辐射力。

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前夜,山西地处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地带,技术方面表现出多元性和交融性。该时期,山西遗址有上千处之多,南部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存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其次是中部地区,比较薄弱的北部和东南部地区。新石器前期,华夏的畜牧业、青铜陶器、纺织等发明最先出现在山西以外的省份。新石器中后期,山西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文明成果,而成为华夏最全面发展的地区。代表性有位于襄汾县城东陶寺文化遗址和东下冯文化遗址。其中原始农业生产用的工具已完备成套,有石制、骨制、木制的工具,已经掌握了凿井技术;发明了储存谷物的粮仓及供长期定居的房屋建筑。原始畜牧业在当时获得了高度发展。手工业方面,制陶工艺、木器漆器制作工艺、原始印染工艺等取得突出成就。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剩余产品,阶级和奴隶制国家已形成。从横向上看,虽然这些技术在山西各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衡,但对周围地区的文明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并拉开了华夏古文明的历史序幕。从纵向看,这些技术是多地区交融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集中代表了中国石器时代文明特征,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全面进入了文明社会。

2青铜技术有极强的融合力

中国青铜时代的最迟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贯穿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山西的青铜器技术是在融合北方和中原两大区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山西文明区别于其他区系的显著特征。山西晋南地区在夏代已跨入青铜时代的门槛,陶寺文化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已发现有铜器,是开启中国青铜时代的直接先驱。中国早期青铜器时代代表性文化遗址——晋西南夏县东下冯文化遗址有一些铜器,类似东下冯城堡的建筑遗迹,在山西有35处之多。这些发现,继承陶寺文化并对河南二里头文化进行移植和传播,对我们探索华夏语文明起源及其向前推进的历史进程具有直接的考古学意义和价值。

商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当时的青铜制品已涉及到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垣曲的商朝城址发现陶器与青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普通器物。周平王迁都后,晋国称霸中原,历时余年,晋国青铜器吸收了周围列国和少数民族的制铜技术,逐步形成了晋式青铜文明的独特风格。“从铸造工艺看,集商周陶范技术精华和列国先进技术;从花纹装饰看,晋国特有的蛇、鹰、凤鸟等诸多写实动物纹,吸收了北方青铜中所谓的‘野兽纹’,表现出融合北方草原青铜的浓厚色彩”,是晋式青铜文明的独特风格。晋国青铜文明发展,体现了晋国青铜文明与外来青铜文明的融合性。可以说,山西的青铜技术在华夏文明历程中。

3铁器技术有极强的影响力

中国是一个具有农耕传统文明的国家。农具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铁的冶炼与铁制工具在春秋时期的广泛使用,客观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山西是最早出现人工冶铁的地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专家学者们认为中国在西周时期出现了铁器,然而近30年的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最迟在商朝晚期即公元前14世纪时已经有了铁器。灵石县旌介村附近的商墓中,出土了一件满身铁锈的青铜钺,专家们认定这是最早的人工冶铁的遗存物。春秋时期,山西从“晋国称霸”到“三家分晋”,始终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心区域。晋国使用铁器的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常用的铲、刀、镢、斧、镰、锄、犁等农具,均为铁制品。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分晋的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铁制生产工具,这些工具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战国中期,犁耕技术的推广,在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山西是一个铁矿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随着铁矿的大量开采,冶铁手工业已成为山西的重要手工业部门。从山西起家的韩国就是一个盛产钢铁的地方,并以此为原料,生产出了大量锐利的兵器。山西先进的冶铁技术还流传到中国的许多地区。据《史记·货殖列传》载,蜀地与宛地以铁冶起家的巨富卓氏与孔氏,其先祖就是战国时代赵国和魏国的私人冶铁者,显示出山西冶铁技术具有极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4木建筑、城市居民建筑、壁画体现华夏文明艺术性

山西拥有丰富的古代建筑资源,在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山西从唐朝至清朝0多年的寺、院、庙、庵、宫、观及其中的殿、塔、冢等建筑物近80处。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唐朝建筑,今存的几座完整唐朝木结构殿堂都在山西。已知宋、辽、金及其之前的木结构建筑全国座,山西境内就有处,占全国现存同期同类建筑的72%,其中的7处是唐、五代的遗存,更显其弥足珍贵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山西明清时期的建筑,除了寺庙宫观戏台建筑外,在城市建筑和民居建筑两方面的艺术成就最为显著。山西有着众多的古城,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就有大同、平遥、祁县、代县、新绛等五处。平遥还以“一城、两寺”的人文建筑优势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仅有的两个以城市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性,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其他的几座历史名城,也都有充满独特人文精神和艺术美感的建筑。

山西还保存了多姿多彩的寺观雕塑和壁画。这些雕塑与壁画同建筑本身一样,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山西现存的唐朝以来的彩塑作品尊,是国内寺观彩塑最多的省份之一。唐朝彩塑主要保存在五台山佛光寺的东大殿、南禅寺大殿以及晋城的青莲寺等地。

总之,山西技术史不仅与中国科技史同源头、共始终,而且是中国科技史的一个较完整较典型的缩影和例证。山西在石器技术、铜器技术、铁器技术、建筑技术及壁画绘制技术等方面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华夏的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山西是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新世纪,要发挥山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山西人民的历史使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