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www.zggylt.com/
历史上有两个几乎完全相同的故事,主人公都是为国献计献策,结局却截然相反,令人感慨万千。这两个人就是宋朝张齐贤和清朝吴英。
年,宋太祖赵匡胤去洛阳祭祖,在大街上,忽然一个布衣百姓拦住了车驾,要求面见太祖。这个人就是张齐贤,那年他33岁。
见了赵匡胤,张齐贤用手在地上比划着,阐述了自己的治国十策。
赵匡胤剧照赵匡胤说:“嗯,其中四条还可以。”结果张齐贤不干了:“我这十策都很好啊,怎么可能只有四条呢?”说完,就和赵匡胤争论起来。
最后,赵匡胤也生气了,:“滚!轰出去!”张齐贤灰溜溜的被赶了出去。
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回到京城后,赵匡胤对弟弟赵光义说:“有个人才不错,叫张齐贤,我留给你了。”
第二年,也就是年,张齐贤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他落榜了。为了重用他,宋太宗赵光义把张齐贤名次前面的多人一起全部录取为举人。
张齐贤剧照九年后,也就是公元年,大宋雍熙北伐失败,代州知州名将杨继业战死。张齐贤接替杨继业担任代州知州。代州就是现在的山西代县,当时是大宋和大辽的边疆城市。
不久,契丹名将耶律休哥进攻大宋。君子馆战役,战败大宋名将刘廷让,五万大宋官军全军覆没,只有主将刘廷让带着几个亲随逃了回去。
随后,耶律休哥给雄州知府贺令图写信,说自己准备投降大宋。贺令图傻乎乎的就相信了,带着几十人就去受降。结果,去了就被耶律休哥杀了,雄州也就丢了。
说起来,这个贺令图也是皇亲国戚,他的姑姑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正宫皇后。他父亲贺怀浦刚刚在雍熙北伐时战死。一年之内,父子二人接连去世。自己不长心眼,敌人的鬼话也相信,能怪谁呢?
连续的失败,把宋太宗吓坏了,他赶紧下旨:全面防守,不许再和辽军野战。所以,耶律休哥大军来到代州城下的时候,军方主将卢汉赟不敢出战,主张固守。
知州张齐贤说:“辽军士气正旺,如果不迎头痛击,等我们被包围,几天粮食就吃完了,怎么能守得住呢?”
卢汉赟不服气:“要打你自己打,我的军队是一个人都不会给你的。”
张齐贤手下只有厢军,类似于武警,不是正规军。但是,张齐贤一点不泄气:打仗最重要的是智慧,人马是次要的。
于是,张齐贤派人赴并州找潘美,约定双方合击辽军。并州是现在的山西太原,是军区领导潘美的驻地,距离代州约公里。潘美同意了张齐贤的计划。
不料,回来的路上,张齐贤的信使被辽军捉住了。那边张齐贤正在着急,就收到了潘美的来信:本来按照和你的约定,大军刚要出发,就收到皇帝的密诏,命令我不得出战,必须防守。所以,我已经返回并州了。
张齐贤一看,就明白了:自己的信使没回来,潘美的信使却已经到了。显然,自己的信使肯定是被辽军捉住了。那么,我不如将计就计。
把潘美的信使安排好后,张齐贤对厢军说:“潘美大军即将杀到,我们两下夹攻,大败辽军易如反掌。大家加油!”
张齐贤的动员工作很成功,厢军群情振奋,士气高昂。随后,张齐贤下令:
一,士兵二百人,每人拿着一杆大旗,背着一捆木柴,潜往州西南三十里的地方,摆好旗帜,开始放火。
二,一千士兵从小路前往土磴寨埋伏,准备伏击辽军。
三,到半夜,张齐贤亲率剩余的几百骑兵偷袭辽军大营。
耶律休哥是举世名将,当然是早有防备。当下打开营门就准备应战。宋军士气正旺,一个个生龙活虎,耶律休哥正安排人拦截,忽然看到西南方火光冲天,隐隐有旗帜在摇动。
耶律休哥心里一惊:潘美大军到了啊!潘美也是名将,尤其在辽军当中,名气很大。
耶律休哥一看,分不清宋军有多少人马,于是赶紧命令撤退。
到了土磴寨,一阵连珠炮响,箭如飞蝗,宋军有埋伏。辽军顿时大乱,纷纷惶惶不可择路,被宋军杀的人仰马翻,大败而归。
这场胜利来的太及时了!接连失败之后,宋军终于又扳平了局势,和辽军进入了相持阶段。
张齐贤一介书生,却智勇双全,仅仅用两千厢兵就战胜了大辽战神耶律休哥的大军,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随后,在张齐贤镇守代州期间,他多次打退了辽军的进攻。
后来,张齐贤官至宰相,总共担任宰相达21年,不仅是北宋千古名相中的一员,也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可惜,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没这样的运气了。
年七月五日早晨,广西布政使朱椿刚一出门,路边就跑过来一个老者跪在地上,手里还拿着一册文书。
朱椿拿过文书一看,原来是一份策书。里面写了五条:
一、请朝廷进一步减免钱粮,减轻底层百姓负担;
二、建议各地福设社义仓,以救济贫民;
三、革除盐商盗案连坐;
四、禁止种烟,以利百姓;
五、裁减寺僧,减轻社会负担。
文章层次清楚,文字明晰,是一份有数据、有分析、有办法的政策建议书。与一般的书生建言不同,这份报告还有许多定量分析。
比如在论述广西的种烟之害时,书中写道:“今种烟之家十居其半,大家种植一二万株,小家亦不减二三千。每万株费工人十或七八、灰粪二三百担,麸料、粪水在外……总种植烟苗始末之工费以图耕稼,种植杂粮,实可以活天下大半之人。”一个老知识分子关心家国的拳拳之意跃然纸上。
看完了策书,朱椿脸红头涨,神色大变。他命身边的几个随从:“立刻把老头拿住捆上,绝对不许逃脱!”
朱椿立刻转轿回府,把老人带过来细细审问。老人一看长官大人没有如期待的那样把他延为上宾,热情款待,反而疾言厉色,如对大敌,一时不知所措,跪在地上原原本本从头道来。
本图片来自网络原来这个老头名叫吴英,是广西平南县人,读了一辈子书,只考上了一个秀才。如今六十岁了,身体多病,眼看着朝不保夕,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便想把自己对国家和皇帝的忠爱之情化为这一纸策书,若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也算不负到人世来了一趟吧。
看到这里,朱椿也不再问了,他连夜给广西巡抚写了一个汇报,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案件。
一是普通读书人胆敢批评国家的政策;二是行文中犯了圣讳。
原来,这前策书中“圣上遵太后之遗命,免各省税粮,其德非不弘也……圣上有万解之弘恩,而贫民不能尽沾其升斗”一段,两次用了皇帝名字中的玄”字,没有避讳。
第二天,这桩案子就转给了广西巡抚姚成烈。姚成烈放下手中所有事源,全力处理此案。
他命人兵分两路,一路赶往吴英在省城的投宿地鼓楼街的杀鼎茂客店,逮捕客店老板和小二,搜查吴英的随身行李,看有没有其他字纸文书。
另一路赶赴吴英老家平南县,抄家捕人,把吴家搜了个底朝天,把吴英所有直系亲属二十多人都捆绑来省城,连夜进行审讯,对所有人都动了大刑,当场打残废了两个人。
审讯的重点是这份策书后面还有没有同谋。审讯的结果非常简单:这确是吴英“实思献策,冀得功名,并非怨望诋毁”,自己一个人闭门所写,与其他任何人没有关系。
确信已经审得了实情,姚成烈立刻写了一份奏折,向乾隆帝汇报了此案。他提出如下处理方案:
一、秀才吴英生逢圣世……不知安分,妄递策书……其中竟然冒犯皇帝的圣讳,并且有批评指责朝政之处,殊属丧心病狂,案情重大,未便稍宽。应以“大逆”罪,凌迟处死。
二、吴英的两个儿子吴简才、吴经才,亲弟弟吴超,亲侄子吴达才、吴栋才,均已经年满十六岁,请按照“缘坐”律,斩立决,先行刺字。
三、吴英的继妻全氏,妾蒙氏,儿媳妇彭氏、马氏以及未成年的幼子懋才、张才,还有幼孙亚宣、亚二、亚儿,幼侄伟才、观奇、亚三,都发配给功臣之家为奴。
这道奏折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被送往北京。万里迢迢到了北京,已经是九月份了。
九月底,乾隆皇帝在和大学士九卿等人反复多次认真研究了这桩大案后,做出了如下决定:
一,第三条如广西巡托所拟,即吴英凌迟,女人及未成年者一律发配为奴。但皇帝仁慈,第二条吴英弟弟以及子侄斩立决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
l同样的为国献计献策,张齐贤遇到了明君赵匡胤,从此飞黄腾达,不仅做出了一番功业,自己也名垂青史。
而吴英则是遇到了一言不合就杀人的乾隆,不仅一番爱国之心付诸东流,自己被处斩,还连累全家成了奴仆。
乾隆一言不合就杀人,具体事例可见著名历史学家张宏杰先生的《饥饿的盛世》一书。不管是皇亲官员太监,还是普通的书生百姓,在乾隆时期,都是一言不合就被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下。
即使是张齐贤这样的千古名相,如果出生在清朝,想必也逃脱不了家破人亡的结局吧?
我们中华民族领先世界几千年,只是在乾隆时期,开始被西方超越,肯定是有原因的。吴英这样的爱国百姓竟然被处死,或许,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遇到西方产业革命的是赵匡胤,我想,西方肯定没有机会超越我们吧?朋友们,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