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郎出生于将门之家,在抗辽斗争中战功显

杨延昭(-),即人们常说的杨六郎,山西河曲人。为北宋名将,在抗辽斗争中战功显赫,威镇河北,千百年来人民念念不忘,英名永垂不朽!

杨延昭出生于将门之家杨家将。祖父杨信,为五代时期北汉王国(建都于今山西太原)的麟州刺史。父亲杨业,先为北汉将领。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也称辽国),不断进攻北汉,杨业在抗辽斗争中,“屡立战功”,号为“无敌”将军(人称“杨无敌”)。后归北宋任代州刺史,兼任并州行营副总指挥,和总指挥潘美一起防守并州地区。杨业的具体防区在代州(今山西代县),离代州城不远有著名的雁门关,号称天险,为兵家必争之地。

关外就是辽国,因此,代州即为边防重镇。杨业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在驻守代州的七八年中,雁门关固若金汤,辽军从未攻破过。有一次,辽国十万大军进犯雁门关。杨业指挥宋军勇猛作战,大获全胜,杀死辽国的驸马爷,活提其高级指挥官,缴获马匹兵器无计其数。后辽军又分三路进犯,中路军三万人直攻雁门。杨业再次大胜辽军,新杀将士三千名。又乘胜追击,在朔州、寶州等地,攻破辽军营垒三十六座,俘获一万多人。

杨业经过几次激烈战争打出了威风,辽军只要看见他的连旗便自动撤退而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北伐军三路攻辽,潘美与杨业分任西路军正副统帅。一开始打得很顺利,三路大军连连得胜。尤其西路军进展神速。杨业、杨延昭父子率军自西陉北出,在雁门谷北口打败辽军,接着追击到寶州、朔州和应州,守将均战败投降。之后进克浑源,与中路军会师于恒山之下。

辽军几乎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形势对宋朝非常有利。但由于东路军战斗失利,战争局势骤然恶化。“雍熙北伐”遂以失败而告终。战争后期,西路军处境日益被动,再加大将之间不和,杨业因是北汉降将受到歧视,提出正确的作战计划不被采纳。杨业提出,辽兵来勢凶蛋,宋军主力不可与之强战,以免失敗造成重大伤亡,应按照朝廷命令。

首先保护云、应、朔三州民众安全,然后导找有利时机,再与辽军决战,但王先、刘文裕责备杨业“畏惧怯儒”、“避敌不战”。潘美听信王、刘意见,让杨业领兵出战。杨业被迫率军攻辽,临行约定在陈家谷口设好埋伏,等杨业转战到此,即从两翼夹击相救。杨业率兵出征州,被辽兵重重包围。突围至陈家谷口,但潘美、王侁已从谷口领兵撤走。

杨业无奈,“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子延玉战死。杨业单人独马,伤痕累累,但仍坚持苦斗,“手刃数十百人。”"最后因“马重伤,不能进,置深林中。”契丹将“射之,业坠马被。”辽将服其骁勇,劝他投降,杨业坚决拒绝,绝食三日而死。杨业英勇博战、宁死不屈的消息传到朝廷,宋太宗甚为痛備,将潘美、王侁、刘文裕给予降官或除名。

而对杨业大加褒扬,下诏说:“杨业减坚金石,气激风云面群炉败约,兵不前。独以军,陷于沙漠;劲果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台太尉。广大民众对这位镇守边关抗辽有功的名将,更是敬佩之至。脍灸之口的杨家将故事,从此广为流传,成为培养民族正气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有其父必有其子。

杨延昭自小随父征战边关,深受重自在情理之中,尤其“忠烈武勇”豪雄无比的父亲,正是他学习的措模,因此继父亲之后成为著名的抗辽英雄,就绝非偶然了。二、继承父业,走上河北抗辽第一线杨延昭,原名杨延朗,是杨业的长子。为儿童时,即好与同伴做统兵布阵,骑马打仗的游戏,杨业曾说:“这个几子很像我。”每次出战必带他跟从。

杨廷昭初为供奉官,雍熙北伐随父出征,充当西路军先锋,与辽军大战朔州城下,“流失贯臂”,志不衰,“斗益急”。可见他同父亲一样,从青年时代起,就走上了抗辽的战场,而且开始就表现出“骁勇善战,为辽人所惮”的威猛气势。端拱(-)年间,杨延昭出为景州(今景县)知州。从此由河东(今山西)转任河北。后又任职定远军(军为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名,相当于府、州或县)。

定远军(治今东光县)地当黄河之北,战略地位重要,为沧州和德州之间的重要军事据点,控把自河北入山东的交通要道。成平二年(99)七月,宋真宗闻报,契丹将大举南犯,随即对边防军进行新的部署,任命傅潜为镇(今正定)定(今定州)、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领兵出电定州(今定州),延昭则自定远军改调保州沿边都巡检使。

从此,延昭走上河北抗辽战争的第一线,防守任务是警备保州、广信军和安肃军。他安排杨開电保州(治所在今安新县),魏能驻安肃军(今徐水县),他的防区,正好控制着现今饱河(亦称徐水)的全线。其北部的白沟河,就是宋辽的边界。自雍照北伐失败后,宋朝对辽采取了守势。

依靠河北平原河流纵横、湖泊众多的条件,西起保州沉辽泺,东至沧州泥姑海口,“绵亘七州军,屈曲九百里”,利用河湖沼泽,制造“方田”(方田既包括湖泊,也包括利用河湖之水浇灌的稻田),形成一道巨大的“深不可以行舟,浅不可以徒涉”,“虽有精兵,不可渡”的“水长城”(由湖泊,河道和水田组成)。而在安肃军以西靠近山区的高地,利用古代燕、赵长城遗址,修筑了岗阜连绵的防御工事。

这道水长城和防御工事,对于辽军确实起了限制作用,大队骑兵不能任意随时随地长驱直入,而必须选择天寒水涸的季节和无水或水浅的通道。这条通道就是今天由徐水经满城到望都,四季均可通达的宽广大路。杨延昭作为保州沿边都巡检使,所守护的保州、安肃和广信三州军,正是这条大路的咽喉地带,可见其职务的重要。三、遂城、羊山连战皆捷,治军、护塞大有父风。

威平二年(七月,二十万辽军入境进犯。杨延昭紧急部署严守,命魏能屯梁门(即安肃军),杨屯保州,面自己则驻守最前沿的遂城(即广信军),以抵挡辽军的前锋。遂城西北有座狼山,山北临近南易水,形势颜险要。宋军在狼山建有寨堡多座,以为遂城的前沿据点。九月初,太后和辽蚤宗率军过易水,磁狼山请赛集中兵力攻打遂城。延昭飞速告急,请求增兵支投。

然而得潜啊怯战,不敢派兵增援,致使城被辽军所。遂城本来很小,没有强大的城防工事,“契丹攻之甚急”,辽军如蚁攀城而上。延昭虽然指挥宋军把他们一次又一次打退,但由于萧太后亲临城下督战,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城内宋军不满三千,双方力量众寡悬殊,每当辽军发起攻势,人人胆战心惊。但廷昭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把城中全部居民集中起来,披甲执锐,日夜登城护守。

一直坚守到十月间,遂城仍類然屹立。时当初冬,天气本不太令,恰遇寒潮表,气温骤降。延昭急中生智,抓住有利时机,连夜发动军民打水灌城,自上而下浇追城墙,及至天明,城墙全部结冰,“坚滑不可上”,辽兵只好望城兴叹,锐气大为受挫。足智多谋的萧太后无计可施,分兵攻打梁门,在魏能的有力守护下,梁门坚不可破。辽军主力接连遇阻,便放弃遂城、梁门,南下攻泰州(今满城县)。

延昭和魏能、杨關相继开城率军纵击,辽军大败“溃去”,宋军获其马匹、铠甲、军器“甚众”。此战便是著名的遂城之捷,延昭和魏能以能攻善守扬名天下。几十年后,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以夸扬的笔调写道:“是时魏能守安肃军,杨延昭守广信军,即世所谓梁门、遂城者二军最切虏境,而攻围不平,时人目为铜梁门,铁遂城一一由二将能守也”。

延昭更是经此一战,而威震边庭,“以功拜莫州刺史”。辽军主力自泰州撤离,东破石寨镇而至廉良河畔。延昭又与杨開合兵尾击,泰州守将也领兵参战,共同夹击辽军于廉良村(今保定市廉良村)。延昭、杨開横击阵中,辽军再次大败,死伤数千人。延昭与杨關屡战屡胜,边军皆服其勇,誉为名将,号曰“二杨”。辽军连战皆败,遂全部自泰州撤围,南下攻宁边军(今蓝县)、都州(今安国),进而直逼中山(今定州)。

中山是河北大帅傅潜驻守之地,有步騎八万余人,但傳潜畏惧怯,毫无方略,杨延昭等屡次请战,傅潜均坚辞不许出战。辽军前锋长驱石门(今石家庄)、赵州,东出河间。河北副帅、高阳关路都部署康保裔率兵出战,遭到惨败,为辽军所俘。康保裔等连续失败,损兵折将近两万人,朝廷为之震动。宋真宗下诏亲征,于十ニ月十五日抵达大名。

杨延昭与杨闘、石普、郷能等,尾随辽军南下作战,而傳潜仍逗留不出城。辽军攻下赵州又分兵入邢(今邢台)、名(今永年),东渡黄河,下德州,入淄(今淄博)、齐(今济南),游骑南出,至于澶渊。此时,真宗才听说杨延昭杨、魏能等,屡请增兵作战而遭傳潜拒绝,于是大怒,把傳潜罢职流放。同时召延昭到大名,询问防边要计,延昭详细对答,真宗大为高兴,指示诸王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赏赐甚厚。于是延昭领兵屯内黄,扼守大名之南,以防辽军渡黄河入河南。由于宋军加强了防备,萧太后恐归路被切断迅即撤兵北归。延昭等率兵尾随追击,直达易水之北。威平三年()冬,萧太后因耻于遂城之败,派轻骑数千攻袭宋军。延昭得知消息,在遂城西北之羊山西侧埋伏精兵,然后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以少数骑兵“自北拖击,且战且退”。

引辽军至羊山下,伏兵突发,合围聚歼,将其打得七零八落,并斩杀名王,“函首以献”。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当地居民为纪念这一胜利,改羊山为杨山,或称“藏兵山”。战后,杨延昭因功升为莫州团练使。

遂城保卫战和羊山伏击战,杨延昭以劣势兵力,采取神奇多变的战法与辽军作战,竟使享有盛名的萧太后连吃败仗,充分表明他的确是一位能攻善守,有勇有谋,治兵护塞有父风的将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3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