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阿育王塔位于中国山西省代县人民政府院内,建于元至元十二年(年),原系圆果寺中的塔,寺毁而塔存。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法苑珠琳》等文献所记载的中国21座阿育王塔,都以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瘗埋为主要特征而闻名于世。中国21座阿育王塔的出现,反映了印度大乘佛教北传东渐跨国发展的历史。代县阿育王塔初建于隋仁寿元年,为木塔,年间历遭三劫。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年,改建为稳健挺拔的造型和砖雕的印度“陀罗弥经”,使其成为藏式佛塔中的佳作。
阿育王塔下有地宫,储存有佛舍利、佛像、佛经等物。地宫上建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在台基正中央,为单层喇嘛塔,砖砌,圆形平面,周长60米,高40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
塔身为覆钵式(因状如倒覆之钵,故而得名)。塔身之上为塔刹,其实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小覆钵塔的形制,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刹座为折角须弥座式,平面呈现繁体“亚”字形;刹座下围有十二根砖雕圆柱,这样的风格决非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而是典型的西方建筑构件,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塔风格,同时也是代塔有别于其它同类型塔的独特精妙之处。
刹身为十三层相轮,象征佛教的十三天;刹顶装着盘盖金铎和金顶宝珠,清风袭来,风铎摆动,铃声阵阵,既惊吓鸟雀,起到了保持塔身清洁的作用,也向芸芸众生传递着袅袅佛音。
关于代县塔中的佛舍利,《法苑珠林》和历代重修塔记的两相印证,其为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应是无疑。但舍利为何时所置?安放在何处?仍是迷雾重重,众说纷纭。民间盛传舍利在塔下地宫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