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与师直属机关到达原平后遇到的问题和第三四三旅一样,繁峙、代县、崞县的公路上到处是国民党的伤残和溃退士兵。他们三个群,五个一伙,军纪不整,落荒而行。如果第三四四旅和师直属机关沿着代县、繁峙公路向平型关前进,势必要影响部队情绪。而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如何,则取决于这支部队的士气如何。怎么办?
聂荣臻叫来徐海东研究对策。
“气可鼓,不可泄。未上战场,战士们就受到这种惨败现象的影响,今后的仗还怎么打?”徐海东将心里的话一口气倒出来。
聂荣臻说:“二战区的部队是友军,对这种现象,既不能制止,又无法管理,干着急,没办法。”
两个人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决定舍近绕远,放弃这条代县、繁峙的大道,改道五台山的小路经龙泉关、吴王口,到达平型关外的上寨地区。
前进路线择定后,徐海东立即站起来说:“多走些路,没什么可怕。我立即去组织部队开拔,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加快行军速度,所用时间与走近路是一样的。”
徐海东,原名徐元清,年6月17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夏店一个六代窑工之家。夏店位于大别山区,与大海相距千里,是个热带风暴无法光顾的地方,为什么徐元清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与大海有关的徐海东呢?原来早在年除夕夜,身为夏店区委书记的徐元清,组织领导了农民年关暴动。暴动队伍冲进地主豪绅庄园,打开粮仓,将粮食分给断粮多日的农民兄弟。敌军闻讯,立即开过来1个团镇压。年关暴动失败,徐元清的许多亲友倒在了血泊中。为了表示革命到底的决心,徐元清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徐海动”,意思是他要像哪吒那样,将沉闷的大海搅动起来,改天换地。在黄陂话中,“海动”与“海东”是一个声音,人们叫来叫去,就将他叫成了“海东”。后来,他也顺乎民意,索性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徐海东”。
红军初建时,徐海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边打边学,用鲜血交“学费”。他从当队长起直至当军长,都是在最前线指挥,身先士卒,带头冲杀,先后9次负伤,身上留下了17个窟窿——16个弹孔、1处刀痕。当副军长时,他在火线上被敌人的子弹从左眼底下打人,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5天才醒来。他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问:“现在几点了?部队该出发了吧?”守护在身边的护士周东屏(后来成为他的夫人)回答:“四天四夜人事不省,真把人急死了!”徐海东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倒睡了个好觉。”
徐海东威名远播,但他的家族却遭到了灭顶之灾,他的亲友有66人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从牙牙学语的儿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其中近亲27人,远亲39人。
年初春,红二十五军围攻七里坪,未能攻下,反而损失了多人。在省委紧急会议上,徐海东指着省委书记沈泽民说:“你们这些小资产阶级的领导,只顾自己吃饱喝足,不管红军战士死活。”沈泽民大怒,当场令警卫将其推押出会场,命作检讨反省,并准备以“肃反重点人物”严厉处置。碰巧,国民党军大举进攻的报告传来了。徐海东心想,冤死不如战死。于是,他脱去棉衣,赤膊挥刀,浑身青筋暴突,率领交通队官兵,像猛虎下山一样冲向敌阵。国民党士兵哪见过这样的阵势,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退。事后,沈泽民亲自去慰问徐海东,紧握着他的手说:“惭愧!惭愧!险些误杀忠良。”徐海东爽朗地回道:“杀了我,谁去杀敌人?”
之后,人们给他送了个“徐老虎”的外号。
不久,在皖西葛藤山作战时,徐海东采用机智灵活的战略战术,以不足人的兵力,一举歼灭追来的敌军两个团,俘虏了敌代师长兼旅长刘书眷官兵多人。刘书眷十分佩服地问徐海东:“长官,你是黄埔几期?”徐海东摇了摇头。刘书眷又问:“那你一定是保定军校的了?”徐海东哈哈大笑说,“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刘书眷不解地挠头:“这……这青山大学在哪儿?”徐海东抬手朝门外的大山一指:“就在那儿!”
由于能征善战,蒋介石打一仗败一仗,就是消灭不了徐海东。蒋介石很气恼,愤愤不平地骂道:“徐海东是块臭豆腐,粘住就甩不了。”后来,敌军每与他的部队作战,就在地图上他的部队番号后面加个括弧,里面写上“臭豆腐部队”5个字。
徐海东积劳成疾,多病缠身,但令人称奇的是,他闻战则喜。他说:“作战为治病之良药。不战则病发,精神恍惚,战则病愈,精神焕发。”每次大战之后,他倒头便睡,雷打不醒,短则一天一夜,长则两至三日。
徐海东没有念过书。因为他不怎么识字,所以记忆力特别好,一般文件,只要秘书给他念上两遍,他就能背诵下来了。
在《西行漫记》中,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毛主席对徐海东的评价是:“曾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红军被改编后,毛主席将徐海东任命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旅长。
徐海东带着第三四四旅从原平出发,向五台山区,取一条小道,冒着绵绵秋雨,踩着泥泞山路跑步急进。
聂荣臻带着师直属机关随后跟进。
9月19日晚,部队到达贾庄村。后勤管理员按照红军时期的习惯,将旅长徐海东和师作战科科长王秉璋安排在一个大户人家。
这一天正是阴历八月十五,天黑不久,一轮洁白的圆月便从东山上爬出来,给山川和房屋抹上一层银白色后,又羞答答地钻进一团丝丝缕缕的乌灰云层后面,时隐时现。
这家房东请徐海东和王秉璋共进晚餐、一同赏月。席间,房东先在桌子上摆上了瓜、果、梨、桃等时鲜水果,接着又端上了北京精益店出产的用燕窝、鱼翅、海参、鲍龟等原料作馅的月饼。王秉璋一边瞅端着桌子上带着各种漂亮花纹的月饼,一边品咂着这些月饼的鲜美味道,突然,他觉得有点不对劲,就悄悄用脚尖轻轻碰了一下徐海东的脚,低声问:“徐旅长,吃这么好的月饼,这是什么人家呀?我们不会违犯统战政策吧?”
吃过晚饭,徐海东派人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原来是住进了晋绥军第三十四军军长杨澄源的家里,于是,严厉地批评了粗心的后勤管理员。但是晚饭已经吃了,再移住他处,显然是不合适的,只得继续住下。
第二天一早,徐海东和王秉璋急忙向房东辞行,房东又向他俩每人送了一盒与昨晚一模一样的月饼。徐海东和王秉璋执意不收,房东坚持要送。他俩见实在推辞不掉,只好各自掏出8块银元作为酬谢,房东坚执不收,最后,他们提到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房东才勉强收下。
徐海东和王秉璋每人每月的津贴是1块银元,这一下就花了他俩8个月的津贴。
年9月22日,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和师直属机关出了五台,经过阜平丁家庄,到达灵丘与河北阜平交界的下关地区。
青羊口村是灵丘与五台交界处的第一个村子。部队到达这个村子后没有进村,只是先派了一些干部进村去找人。
一年前,晋绥军的一个名叫阎万丹的班长,带了3个当兵的在青羊口住下,牵驴捉鸡,打人骂人,无恶不作,将村民董六十一打得头破血流。他们还反复教村民们传唱一首反共歌:
共产党残忍,
杀人如割草,
无论贫富皆难逃。
穷人要觉悟,
富人要知道,
共党来了一起都糟糕。
共产党骗人,
他的法子巧,
土地给人买人好,
粮食收了全拿跑,
先甜后辣受不了。
这几个人还向老百姓宣传说:“红军过来了。红军是红鼻子,红眼睛,红毛,红头发,青面獠牙,血盆大口,共产共妻,可灰哩!你们小心着吧。”
村民们听说共产党的军队来了,能跑的都逃到山上去了,村里只留下一些跑不动的老年人。进了村的部队干部,见了没跑的老年人,就和蔼地对他们说:“老乡,不要怕,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穷人的队伍。”
老人们听他们的口气和蔼可亲,和晋绥军的当兵的大不一样,又看到大部队规规矩矩站在村边,觉得这支部队真的可信,就将年轻人喊回了村。
董信是个十八九岁的后生,他下山进村时,走到一个哨兵跟前。
比董信约摸只大两三岁的哨兵,笑眯眯地问他:“小伙子,你到哪里去了?”
董信心里怯怯地说:“我跑到山上去了。”
哨兵又问:“你为什么要跑呢?”
董信看了一眼哨兵,见这个当兵的没有一点恶相,就大着胆子说:“怕你们杀头。
哨兵听了,就哈哈地笑开了,接着就给他讲了八路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穷人的队伍,不打人,不骂人,是爱护穷人的。
董信走到自己的家门口,一个战士又将他拉住问:“老乡,这是你的家吗?’
董信点了点头。
这个战士又问:“你家里都有些啥?说一说。”
董信说了以后,这个战士说:“对了。你进去吧。”
董信进了家,家里有个战士又问:“老乡,你看家里丢了什么东西没有?”
董信看了看,说:“没有。”说完,就帮助烧火,可战士们怎么也不让,就要自己烧。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呢?”那个烧火的战士问。
“我有个老母亲。”董信说。
“老人家到哪里去了?”
“跑到山上去了。”
“你快将老人家叫回来吧。”
这时,正是初秋季节,庄稼尚未开镰,家里的新粮未收,旧粮已经吃完,董信就从玉米苗上掰下棒子,再剥下颗粒,上碾碾烂,倒入锅里,熬成糊糊,让战士们喝。没有盐和菜,但战士们喝得很香甜,还让董信和他们一块喝,不喝也不行。战士们喝完了,还要付钱。董信很感动,心想,八路军真是穷人的军队,八路军的纪律真是严明。
孙富往山上跑的时候,20块大洋放在爷爷楼上(家里供神的地方),因为走得慌忙,忘记了带走。战士们进家后看到钱,就在上面压了一张纸条子。孙富回来后,刚进门,一个战士就问:“你家里都有些什么?你走时忘记带什么了?”
孙富想了想,说:“我有20块大洋没拿。”
这个战士说:“你进去看看吧。”
孙富进家一看,20个大洋,一个不少,上面还压了纸条。他激动地连声说:“啊呀呀!好军队!好军队!”
部队进村的前几天,村民们刚刚收打完核桃,老百姓的房上院里到处堆放着散发着干果清香的核桃,战士们一个也不动,即使坐在核桃堆边,也不吃一颗。
每天,战士们帮老百姓挑水、劈柴,将他们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将东西整理得整整齐齐。
很快,战士们和老百姓就相处地亲成了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