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历史2
二、代县历史沿革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当时的西汉王朝划分为四个经济地理区域,即山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龙门即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的黄河峡谷,碣石在今河北省东部渤海之滨。所谓龙门碣石之间是由碣石山下划一条界线,西南行,经过今北京市和山西太原市北,再横过吕梁山南段,直至龙门山下。碣石-龙门一线即为先秦和西汉时期间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该线西段通过黄土高原地区,在北纬36~37度之间。龙门以西,司马迁未再作说明。龙门以西地区,位于崤山和函谷关以西,自战国以来就属秦国的土地,司马迁将其列于山西地区之内。司马迁划定的农牧地区分界线,不是止于龙门,而应是由龙门再往西去,由关中之北,直达陇山之西。亦即沿北纬36度向西,然后在东经度附近折向西南,即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龙门山、岷山。
碣石-龙门-岷山一线与长江之间是炎黄(华夏)与一部分东夷(太昊、少昊)、蚩尤部族碰撞形成华夏族与大汉民族的摇篮。龙门—碣石一线以南、长江以北的约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范围,是我国秦汉时代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农牧分界线(碣石-龙门-岷山一线)以西、以北,在先秦时期主要是羌人和戎狄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这些民族多以游牧和渔猎为生。长江一线以南则主要是三苗、百越部族的土地,中央政府对南方最早的垦殖主要集中在洞庭(云梦泽)、鄱阳(彭蠡泽)、太湖(震泽)等三大平原,设立有长沙、豫章、吴、会稽等郡国。
恒山山脉就在“龙门—碣石线”上,是古代山西的农牧分界线。有歌谣曰:“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在数千年的历史上,山西中南部的农耕文明,倚仗恒山这道屏障的保护得以发展。恒山屏障,是中原王朝在黄河以东、太行之西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最南的一条防线(是内长城所在)。这条屏障以北,人们习惯上称为塞北、塞外、雁北。。
穿越恒山屏障的南北通道,取道句注山(今名雁门山,恒山山脉西段)间,控扼南北,古称句注塞。句注山属于断块山,陡峭险峻、群峰高耸,东西连绵、横断南北,海拔多在0米左右,只在代县西北形成了一处海拔多米的U形山峪(即句注塞所在),两山对峙,其形如门,北飞南归的大雁,选择这处相对较低的山峪通过,古人把这处山峪称为过雁谷。后世于过雁谷(即句注塞所在)上置关,故名雁门关(过雁之谷就是雁之门)。
《吕氏春秋》言天下九塞,在北方有六处:大汾(今灵石县西南)、崤(崤山—函谷关)、井(今井陉)、令疵(即令支,又称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句注(今雁门关之西)、居庸(今北京八达岭)。战国时期,赵国在今山西北部设有雁门郡,郡治今右玉县南,是因为雁门郡所辖的高柳县有雁门山而得名。东汉以前的雁门山、雁门郡都与现在的雁门关没任何关系。
汉、唐、宋时期,太原是关中、河洛(当时的帝国中央)的北大门,雁门关(句注塞)则是太原的门户。雁门失守,太原危矣;太原失陷,长安、洛阳震动。元代以前,雁门关是中原王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