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散文中曾这样描述长城:“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道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地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而雁门关作为中华第一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雁门关,深入了解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吧!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代县城西北的雁门山中,是明代内长城线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自古以来都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雁门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它是历史上许多重要战争的见证者,是英雄之地,更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之一——雁门关长城,由此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雁门关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这里最早的历史可以追述到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在此与匈奴作战;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曾经率兵和匈奴在此作战;在北宋时,雁门关成为宋与辽对峙的主战场,家喻户晓的杨家将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这里。就连杨六郎的塑像也设置在雁门关景区内,足以可见其历史背景之厚重。
现存的雁门关是明朝洪武七年时所建,并在近些年重建后所呈现出的模样。其围城随山势而建,长约5公里,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延伸至谷底,将整座城包围在中间,并设有敌楼、烽火台等,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巍峨雄壮。
雁门关处保留着多处文物遗址,像试刀石、明代的雁靖坊、以及雁门关分道碑等,但以雁门关长城最为,这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
该段长城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全长约米,墙高6到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是我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之作。
巍峨绵延,宏伟壮阔的雁门关,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最著名的便是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还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耳熟能详的诗句,无一不体现出雁门关的宏大壮丽。
喜爱长城建筑文化的游客,除了北京万里长城,雁门关也是最佳选择之一。这里的古关道依山而建,蜿蜒盘旋在山峦之间,漫步其中,虽有些小累,但当你沿着古道爬上一处山峦,远望关外,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色,此时静静的去感受那份历史的沧桑感,会觉得付出体力的辛劳是非常值得的。(图片来源于携程网友)